Orpheus+2024-02-20 18:52:23
6.0。圖窮匕見才發現最終落點居然只是Anti-Bullying,頗有些前一個半小時的精緻結構全部錯付的觀感。對德法家庭、教育和社會政治氣候的把握略顯偏頗,使得德法筆友互至對方家中常住的經歷被簡單地呈現喜劇與悲劇的二元對立。本應著重探討的語言差異則多退居為點綴。更致命的問題在於,探討青少年政治態度的情節被末尾的反轉全部消解,變成了一種源自情感需求和創傷應激的純粹主觀敘述。《阿黛爾》之後,全世界的青年Lesbian電影都離不開藍色了。
夜半快餐店2024-02-20 19:52:21
其实拍得挺寡淡的,说它好不是因为影片质量遥遥领先,而是现下的欧洲正需要这样一部电影留作记录。这也不是为电影节获奖而做的取巧的手段,这些议题就是欧洲如今必须面对的。大人不敢讲讲不清,青少年来讲。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的交叉叙事不会让人感觉无聊。正在自我同一性塑造中的青少年们就是能把这些议题拿出来闹拿出来说的完美对象。所以电影进行得非常流畅合理。另外两人的一段对话中对恐惧对象不同非常有趣。一位恐惧未来恐惧气候变化,一位恐惧自己遇到渣男咋办,但谁又能只有私人或者公众生活中的那些恐惧呢?
野原DQ2024-12-24 12:42:18
含姬量比较低…还有诡异的吃脚镜头在社会动荡时局中被推着走,欧洲青年这么积极的介入政治,彰显立场,似乎是一种当代的存在主义危机,德国金发蓝眼女主的传统家庭,法国移民混血二代的融合身份,都在德法语境下显得微妙,但叙事失焦很难让人共情,最后还没看懂…两位妈妈演员选到心坎上了,还有两句对白-“我觉得你妈很漂亮”-“你妈妈也是”
胤祥2024-02-20 09:35:58
#10306. 74th Berlinale-主竞赛。可译作《我的外国笔友》甚至《德法两生花》。算是本届的意外之喜,虽说影片从后期包装到题材都像是一个新生代14plus的片子,但越看越觉得进主竞赛是实至名归,德法两大影后作配,又是酷儿题材,搁在去年”coming of age“主题的时候本片一定是开幕片啊!影片某种意思上可以算是如今的欧洲”主旋律",导演尝试处理的正是包括极端政治思潮问题和家庭问题在内的诸多最前沿的社会问题,又以一个提倡对话沟通和理解的态度来编织故事,德法两国的戏正好一半一半,两个女孩面对政治和家庭的不同态度(片子里的几次政治讨论实在太典型了)又可谓是德法两国的国族寓言(斯特拉斯堡和莱比锡的选择也意义非凡)。本片虽然很讨喜但是也略有点buff太多的感觉……#年度佳作候选#
耐观影-Xavier2024-02-20 16:40:18
该有的元素全都有了,欧盟,战争,女权,性少数,青少年,女性电影,环保,全女性阵容,等着拿大奖了
神仙鱼2024-11-11 00:15:18
语言的差异→文化、观念、政治立场的差异;一半德国一半法国的结构,社会家庭的撕裂状态;只有真诚的沟通和情感能够弥合,但最后的眼泪是不舍还是决绝?
sam2025-01-11 12:44:01
政治议题很满,同性元素其实可有可无了。
垣樨2024-02-24 09:04:18
惊讶于大家觉得是议题杂糅、什么都要讲、不贴合青少年的生活,我反而觉得这是对欧洲年轻一代非常精准的记录,表现的也恰恰都是此刻欧洲正在处理的问题。政治的、家庭的、身体的、自我的问题全都混合在一起,当然只有青少年才最关心它们,也最active地探索。觉得语言间的来回试探和解释可以再多一些,法语还是说太多了xD
matchbox2024-12-24 22:30:30
莫名其妙的剧本,一会儿撒谎一会儿相爱一会儿激进的,怎么请到Nina Hoss和Mastroianni的……
基瑞尔2024-12-06 23:27:20
看过导演的上上部《派对女孩》,没想到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试着去探索一段爱恋关系的流动,即使女孩间的感情是最终的落点,要来一个“燃冬式场面”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噱头。但印象深刻的却是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借用无比糟糕进程毫不顺利的“笔友奔现”作为开始,在此后写下她们分享彼此的历史、文化、话题、创伤…排斥斗争再到包容共存。被均匀地分成两半,德国有它的问题,法国有它的痛苦;但在任何变化面前,我都足够成为你的“语言”,给予指引和探索。
咯咯精2024-02-19 20:35:32
大概是我的熊//这就是我的熊。拍了无数遍的法国电影,在少女这里有了当代性。
小满2024-02-20 21:21:41
连续看了两天女孩之间的情感关系,喜欢的还是这部。在自我同一性一团混乱的青春期时代,任何刺激便能铸就一团易燃易爆炸的熵。故事的铺陈巧妙,在德法关系多年的恩怨与和睦之中建筑,两个少女的情感暗流涌动,更有多年以来的刻板印象语梗在互损(身边坐的德国人听到1989还有法国人不说英语这些都哈哈大笑)还问为什么一直罢工(我想说你们不是吗)一部关于青少年和家庭之间的讲述,在用不同的语言言说的过程中,就是在自我身份认同不断博弈的过程。因为身在异国深有同感这样的心情,许多误解始于语言的傲慢,我们用语言掩饰遮盖编造一切,也正是语言的表意,所能倾尽的程度深深影响了身份上的认同。担当两个女孩用对方的语言说出我爱你时,大概又是一种“电影超越巴别塔”的宣言。用陪伴,触感的互动去填补无法用语言到达的维度
红酒与谋杀2024-02-19 22:25:40
很典型的议题杂糅,有些贪大求全,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若干要素。青少年成长、同性之爱、亲子关系、社会运动、文化身份、政治见地、语言参差,以及当今欧洲的裂隙,一锅乱炖就这样做好了。@Berlinale74
圆首的秘书2024-02-25 12:59:52
结构上严整一分为二,前半截讲述德国问题(极右),后半截讲述法国问题(极左),通过青少年视角将欧洲政治和微观家庭连接起来,最后落点是个体的情感和创伤。两场家庭饭桌戏一针见血。德国小演员非常抓人。没拿编剧奖很可惜。
____anybody2024-12-07 00:43:46
幸福地在大荧幕上看到了巧克力蘑菇味的吻千疮百孔的女孩们拥抱着彼此,但就像最后的几幕戏,青春期的幸福总是短暂地要命。(大荧幕万岁,大荧幕加星)
上世纪老人家2024-12-27 21:42:16
哇终于看到一部完全属于现在的,能产生共鸣的影片,我也害怕,几乎是害怕一切。
难别箱舟2024-12-23 01:05:08
在欧洲,政治似乎已经融进了情感体验里,密不可分
Isoland2024-08-28 06:17:46
赶上了里昂场的电影,影片和映后问答都很精彩;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讲述少数族裔子代在青少年时期会经历的种种困惑和境遇,以及从《阿黛尔的生活》到《Langue étrangère》,法国人对女同情侣的审美实在是有点太一致了,我无数次在Josephine身上看到蕾老师的影子……德版lea
南悠一2024-12-08 01:17:29
是欧洲电影节常见的风格,叙事非常稳定。议题被杂糅在一起,主角个人情感和身体探索,与法德边界历史遗留、当下糟糕的政治环境交织。青春的敏感会让她们格外注意到一些现实问题,一个属于当下的青春故事。但技巧过于稳定,结尾实则把杂糅的议题做小了,社会问题的起源被逐渐归因于女主角自身。3.5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24-10-26 02:06:13
德法笔友奔现的两生花故事,主轴在同性情愫和政治议题之间来回漂移,反而带来绝佳的写实感。在轻小的青春成长叙事背后,能看到那个被左右撕裂却又聚合流动的欧盟。
水水2025-01-07 02:37:09
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内的小盆友经过《最后一课》听到阿尔萨斯都知道是咋回事儿~
Marutvat2024-05-18 15:20:44
一个在梦里对自己撒谎,一个在现实中对自己和他人撒谎,这俩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mills2024-12-29 23:48:28
披着teen rom外衣的政治片,选角很绝
刘浪2024-03-09 13:52:07
整体其实挺有效的,将各类议题装载进青少年的视角中,理解的偏执与视角的受限也都被稀释了不少。通过不可信叙述与出神,当中建立了大量的模糊叙事,甚至两个角色本身都可视作一个密切的整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唤醒与分离的进程。
小金2024-11-10 23:48:21
元素过多但较为和谐,两位女主简直就是德法的社会性格化身,从开口闭口离不开政治到本身就生活在政治之中,时刻践行着青年一代的反叛意识;具体到两个人的情感线,又拉扯的挺唯美的,“谎言是不同语言中通用的语言,承认自己的谎言则是关乎卸下伪装与防备表达爱的语言”
立青映画2024-12-09 14:39:39
(3/5)欧洲人对政治的积极与勇敢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NidomeAoki2024-06-01 12:10:57
@InsideOut 结尾还是哭成狗(就难以想象如果懂法/德语观感会好多少倍啊TT(开局整个惊呆NinaHoss!!居然有NinaHoss!!!天哪mama你多拍点好爱看(然后整个非常当下欧洲了...两国都拍了就好棒(同年事件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在课堂...
子戈2024-12-07 18:33:42
等于是用两生花的人物关系,拍了一部戏梦巴黎(莱比锡本就有“小巴黎”之称)。青春、荷尔蒙、性、政治,都在同一频率上激荡。
“法德双国记”的设置,无疑打开了历史的维度,将国别身份、旧恨新仇同时叠加在两个女孩身上,而循着她们各自的家族脉络,则又延展出当代极右翼势力崛起的版图。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是一点点膨胀起来的,拉拉情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欲,所以她把承载在这条情感连线之上的砝码,越加越多。这是相当危险的,一旦压垮,将万劫不复。但好在导演的操控力,还是勉强维持住了平衡。
政治是一种病态。使中年人避之不及或歇斯底里,对年轻人来说,却是比巧克力蘑菇还致幻的春药。若没有这颗药,她们才不会爱得死去活来。#HIFF 6th# 打卡8
IsaacZn2024-12-19 02:03:12
@Bamberg_Odeon 政治性太强了,叙事几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符号的堆砌。德国法国刻板印象大集合。
豆瓣路人己2024-11-15 09:16:25
德法笔友、议题最大化、惯性谎言反转。#3.5
酱桑2024-12-23 23:48:49
【4】好……难看。议题和呈现的东西已经极尽可能拉到最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最终成片观感唯独觉得就是在浪费。女同,多语言以及捍卫,甚至毫不避讳的在电影里喊起来了口号,但真的或许对于本片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落脚点太小气,“外语”是个特别好的连接点,连同了法国与德国,但最后反转的点居然是爱撒谎的精神疾病。我真的不理解和觉得浪费了表情,节奏更是灾难。以极端激进的方式拍右派看完隔靴搔痒的。
マツハラ2024-10-26 17:45:00
想起一些感觉是法国(法语)电影的传统:coming-of-age里的家庭之苦与情窦初开,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政治感知/实践;前后二分的段落结构,跨越国境所见的不同图景,将之联系起来的是女孩的身体和teenage love的bittersweet-拥抱、亲吻直至彼此的外语融合成亲密的语境。
颜落寒2025-01-04 11:06:33
欧洲年轻人精神状态领先️二十年只要愿意了解彼此,语言根本不是问题。
西楼尘2024-12-06 23:25:18
坚果过敏,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有个怀孕必须堕胎的朋友,我好像爱上你了,到底哪句不是撒谎?害怕普京,害怕极端右翼掌权,害怕没有被男孩喜欢,到底哪个是真的害怕?男孩亲吻她的肚子,她却吻上她的嘴唇。柏林墙倒塌,愿意陪她去找不存在的姐姐,不愿在游行照片里放大去找祖父母。电影节可以放拉拉片了,厉害。
七元2024-12-09 12:14:00
情感拍得不错,看完对政治局势也很迷茫~
发条黄2024-10-21 01:13:20
【阿姆Kriterion】
近似《阿黛尔的生活》的拍法。从英法班级的对话,到代际冲突,再到两位主角关系的发展进程,语言互通并未加深不同群体/个体间的理解,反而促成了恶意和偏见的交换。遗憾的是,关于沟通的有趣悖论并未作为重点来处理。社会运动的缘由、诉求和历程并未得到清晰阐释,反而被两位主角(及一众青年)定格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画地为牢的身份认同。这或许恰恰是目前左翼青年肖像的真实呈现,以我在欧洲求学的有限经历来参照真是似曾相识。善良的朋友们、战友们,请不要忘记左翼不是目的,是手段。身份不是目的,爱才是目的。战斗与对抗不是最终目的,平等、自由与幸福才是目的。
限牢2024-02-21 07:04:05
故事还算好看,但对表达的落点有怀疑。激烈的政治元素到头来只是欧洲中产家庭矛盾的装饰而已?
潜2024-12-09 15:24:07
1.女同恋足戏震撼了
2.对暴力示威的想象与于佩尔那个片子如出一辙纯粹是左派空洞的话语
3.斯特拉斯堡教堂和欧洲议会大楼真是令我黯然神伤到2018年的夏天
4.很有趣的一点是基于欧盟议会选举规则,Lena应该拥有投票权了而Fanny还没有(喜欢Lena
5.能不能给我好一点的电子乐?
匣中猫2024-08-26 21:18:31
政治、同性愛,最後都劃歸成青春的某部分,感傷一點點但又沒有到特別驚人的情感湧動,感覺belike港譯抽水的cmbyn一樣緣起(?)類似,只是放的東西有點過雜了,看著整個故事講講講講到過載,但卻沒有什麼可以歸納總結的部分,稍微有點可惜。但可能因為趕場途中被車撞和有一些突發事情的原因(沒有見血)吧,感覺有些東西好像更加有實感了。3.5歸4,蒽順便刻板印象中les是不是只舔手不舔腳……
Nemo2024-12-21 20:25:48
和网飞的大数据热点电影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主题先行的必然结果。说起莱比锡,还是怀念那勇敢的塔佳娜。
Kinyuan2024-02-20 01:55:19
@Berlinale2024 前半段在德国的部分很喜欢,聚焦女性亲密(以及homoeroticism)的糖果色青春片。到了法国后影片的短板也随之展开:议题“贪多嚼不烂”并令人开始感到冗长。但转念一想其实影片的逻辑是自洽的,青春不总是和家庭、社运、性与幻梦联系在一起的吗?也许要做的是修剪枝节以详略得当。尽管如此,所有略显繁冗的支线都导向结局的拥吻,不再执着于臆想中的同志而道出对眼前的姊妹的爱。怎能说一些“蓝色时刻”没有梦回《阿黛尔的生活》呢?
新世纪腐银战士2024-12-09 12:42:18
HIIFF第四部,挺棒,简直就是为柏林电影节量身打造的。在德国机械电子乐的伴奏下,杂而不乱的政治议题,刻印在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从斯特拉斯堡到莱比锡,跨越国界的她们不仅要应对内部身体的变化,也要应对成人世界的政治同化与站队,在思想尚未成熟的阶段,就要去甄别社会与家庭的真真假假。片中的母亲说现在的孩子太一本正经,确实,因为她们就是被自由地框住的一代。也不禁想到了作家叶真中显小说里的一句话,「很多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那无知的时光」。
汀2024-11-10 22:31:17
@bjqueerfilmwk w/Cam. 记错了故事梗概是我的错。欧洲的青少年的烦恼和亚洲真是大相径庭。前面都还好直到去议会参观突然就抽离了。的存在一直在提醒我在阿姆斯特丹最后也没买到。风光好音乐好声音的处理有趣喜欢Lena的发型眼睛和脸。
朝阳区妻夫木聪2024-11-11 11:49:39
挺喜欢的,杂糅了少女对爱情的探索和对政治议题的涉及,语言所象征的文化根源在这里既是某种隔阂,但同时也是连接两人感情的纽带。Fanny病理性撒谎,在学校被霸凌,观众并不知道她是否真的试图自杀,但可以肯定她试图在情感关系中寻找一点维系,政治表达更像是她接近Lena的一种手段。而某种程度上Lena也是因为Fanny的谎言接近并接纳了她,对她而言政治更像是她逃离原生家庭的“庇护所”。所以爱情和政治在这个片子里是相互交织彼此共存的。导演试图通过二人的情感关系来包裹当代青年的政治诉求,议题虽然多但处理的不乱,几段情绪戏都拍的极富张力,跟政治场域上的交锋姿态也形成了鲜明对照。
DJ严东东2024-08-23 21:55:17
Summeriff# 那些哈气、呼吸,触摸以及双手交缠,引人注意的心思,真的很好。细微的情欲,身份、语言、政治的杂乱无章,填入她们的年轻,在手持镜头的特写下摆动。这样的青春电影,观感真的很好。渴望与担忧的梦——华彩的超现实段落,即使用作来分割几章情节。
Jo2024-12-17 17:31:01
“我在撒谎。”
“我知道,但是我爱你,我可以陪你做你想做的事。”
娄知县2024-12-09 12:38:42
于海南岛电影节,在爱酷电影周错过的片子在三亚夏日站补上了。很讨喜的片子,用德法两个女孩(及其家庭)很轻巧地串起了许多议题。
Mephistopheles2024-02-21 18:33:05
德法友谊万古长青。虽然可以恶意地被讽刺为“都因为作业太少了”。俩人互动还有点可爱。跟片名实际上不贴切,本以为会有更多关于语言方面的互相学习磨合。
Mr. Infamous2024-12-25 21:11:03
还以为是小情小爱的着墨,未曾想每个人身上都汹涌着众多议题,但这也不突兀,冰山露出一角又一角,因为国别、种族继承的历史问题,因为社会结构与身份认知变动而在大的环境与小的校园、家庭里产生的崭新困局,在她们身上交缠得格外服帖又明显。外语是法、德、阿拉伯语的障碍,是梦境、幻想与现实的隔膜,是谎言与真话的鸿沟,也是代际之间,乃至不同个体之间冰冻三尺的差池。新一代怎么感知,又怎么应对,对我而言是个很有意思的观望,看到他们总在思考,在表达,在寻找同声同气的人,更在锚定自己的位置,是很动人的,又因为动人,看到在那样开明的地方也难免频繁撞板,会有很多现实的清醒。至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走向,也让这如梦似幻的情状凸显更多阴霾。
salonbus2024-12-06 19:08:31
CP妆造配色也考虑到了眼睛的颜色,美;各个角色身上的zz符号有点过于明确
法外之徒2025-02-12 17:23:38
语言是一道墙 她的名字在法语里盛开 在英语里凋零 将脆弱掩埋于法语柔软的土壤 再罩上德语坚硬的壳 一半德国一半法国的影片结构成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家庭在分裂中喘息 观念在词汇里对峙 政治在句法中潜伏 成长在语码中游走 将秘密埋藏在身份的裂隙 谎言是唯一的母语 爱则是另一种方言 用最后的翻译坦诚 在语言的迷宫中 她们寻找出口 却只找到彼此的影子
Parity2024-12-30 16:21:42
3+
几乎实时的社会议题向欧洲日常生活渗透的展示
废话队长2024-02-25 21:55:02
睡醒一觉,姐俩还没亲上呢。像是两个没啥感情的议题buff讲师,大家都以为她们是来谈恋爱的,其实不是,人家是纯来讲课的
西尼提斯2024-12-06 20:07:32
#6th HIIFF 一看就是法国人拍的电影。情感流动表现极佳,不过两个女生之间的情感引向同性之爱像是为表现而刻意设置,明显Fanny对Lena是一种心理上的依恋而非情感上的喜爱。有时候我会想他们关心的是政治吗,还是只是自我的一种表达,又或许,政治是个体自我表达的认同选择集合。
外语豆瓣热评
Orpheus+2024-02-20 18:52:23
6.0。圖窮匕見才發現最終落點居然只是Anti-Bullying,頗有些前一個半小時的精緻結構全部錯付的觀感。對德法家庭、教育和社會政治氣候的把握略顯偏頗,使得德法筆友互至對方家中常住的經歷被簡單地呈現喜劇與悲劇的二元對立。本應著重探討的語言差異則多退居為點綴。更致命的問題在於,探討青少年政治態度的情節被末尾的反轉全部消解,變成了一種源自情感需求和創傷應激的純粹主觀敘述。《阿黛爾》之後,全世界的青年Lesbian電影都離不開藍色了。
夜半快餐店2024-02-20 19:52:21
其实拍得挺寡淡的,说它好不是因为影片质量遥遥领先,而是现下的欧洲正需要这样一部电影留作记录。这也不是为电影节获奖而做的取巧的手段,这些议题就是欧洲如今必须面对的。大人不敢讲讲不清,青少年来讲。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的交叉叙事不会让人感觉无聊。正在自我同一性塑造中的青少年们就是能把这些议题拿出来闹拿出来说的完美对象。所以电影进行得非常流畅合理。另外两人的一段对话中对恐惧对象不同非常有趣。一位恐惧未来恐惧气候变化,一位恐惧自己遇到渣男咋办,但谁又能只有私人或者公众生活中的那些恐惧呢?
野原DQ2024-12-24 12:42:18
含姬量比较低…还有诡异的吃脚镜头在社会动荡时局中被推着走,欧洲青年这么积极的介入政治,彰显立场,似乎是一种当代的存在主义危机,德国金发蓝眼女主的传统家庭,法国移民混血二代的融合身份,都在德法语境下显得微妙,但叙事失焦很难让人共情,最后还没看懂…两位妈妈演员选到心坎上了,还有两句对白-“我觉得你妈很漂亮”-“你妈妈也是”
胤祥2024-02-20 09:35:58
#10306. 74th Berlinale-主竞赛。可译作《我的外国笔友》甚至《德法两生花》。算是本届的意外之喜,虽说影片从后期包装到题材都像是一个新生代14plus的片子,但越看越觉得进主竞赛是实至名归,德法两大影后作配,又是酷儿题材,搁在去年”coming of age“主题的时候本片一定是开幕片啊!影片某种意思上可以算是如今的欧洲”主旋律",导演尝试处理的正是包括极端政治思潮问题和家庭问题在内的诸多最前沿的社会问题,又以一个提倡对话沟通和理解的态度来编织故事,德法两国的戏正好一半一半,两个女孩面对政治和家庭的不同态度(片子里的几次政治讨论实在太典型了)又可谓是德法两国的国族寓言(斯特拉斯堡和莱比锡的选择也意义非凡)。本片虽然很讨喜但是也略有点buff太多的感觉……#年度佳作候选#
耐观影-Xavier2024-02-20 16:40:18
该有的元素全都有了,欧盟,战争,女权,性少数,青少年,女性电影,环保,全女性阵容,等着拿大奖了
神仙鱼2024-11-11 00:15:18
语言的差异→文化、观念、政治立场的差异;一半德国一半法国的结构,社会家庭的撕裂状态;只有真诚的沟通和情感能够弥合,但最后的眼泪是不舍还是决绝?
sam2025-01-11 12:44:01
政治议题很满,同性元素其实可有可无了。
垣樨2024-02-24 09:04:18
惊讶于大家觉得是议题杂糅、什么都要讲、不贴合青少年的生活,我反而觉得这是对欧洲年轻一代非常精准的记录,表现的也恰恰都是此刻欧洲正在处理的问题。政治的、家庭的、身体的、自我的问题全都混合在一起,当然只有青少年才最关心它们,也最active地探索。觉得语言间的来回试探和解释可以再多一些,法语还是说太多了xD
matchbox2024-12-24 22:30:30
莫名其妙的剧本,一会儿撒谎一会儿相爱一会儿激进的,怎么请到Nina Hoss和Mastroianni的……
基瑞尔2024-12-06 23:27:20
看过导演的上上部《派对女孩》,没想到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试着去探索一段爱恋关系的流动,即使女孩间的感情是最终的落点,要来一个“燃冬式场面”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噱头。但印象深刻的却是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借用无比糟糕进程毫不顺利的“笔友奔现”作为开始,在此后写下她们分享彼此的历史、文化、话题、创伤…排斥斗争再到包容共存。被均匀地分成两半,德国有它的问题,法国有它的痛苦;但在任何变化面前,我都足够成为你的“语言”,给予指引和探索。
咯咯精2024-02-19 20:35:32
大概是我的熊//这就是我的熊。拍了无数遍的法国电影,在少女这里有了当代性。
小满2024-02-20 21:21:41
连续看了两天女孩之间的情感关系,喜欢的还是这部。在自我同一性一团混乱的青春期时代,任何刺激便能铸就一团易燃易爆炸的熵。故事的铺陈巧妙,在德法关系多年的恩怨与和睦之中建筑,两个少女的情感暗流涌动,更有多年以来的刻板印象语梗在互损(身边坐的德国人听到1989还有法国人不说英语这些都哈哈大笑)还问为什么一直罢工(我想说你们不是吗)一部关于青少年和家庭之间的讲述,在用不同的语言言说的过程中,就是在自我身份认同不断博弈的过程。因为身在异国深有同感这样的心情,许多误解始于语言的傲慢,我们用语言掩饰遮盖编造一切,也正是语言的表意,所能倾尽的程度深深影响了身份上的认同。担当两个女孩用对方的语言说出我爱你时,大概又是一种“电影超越巴别塔”的宣言。用陪伴,触感的互动去填补无法用语言到达的维度
红酒与谋杀2024-02-19 22:25:40
很典型的议题杂糅,有些贪大求全,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若干要素。青少年成长、同性之爱、亲子关系、社会运动、文化身份、政治见地、语言参差,以及当今欧洲的裂隙,一锅乱炖就这样做好了。@Berlinale74
圆首的秘书2024-02-25 12:59:52
结构上严整一分为二,前半截讲述德国问题(极右),后半截讲述法国问题(极左),通过青少年视角将欧洲政治和微观家庭连接起来,最后落点是个体的情感和创伤。两场家庭饭桌戏一针见血。德国小演员非常抓人。没拿编剧奖很可惜。
____anybody2024-12-07 00:43:46
幸福地在大荧幕上看到了巧克力蘑菇味的吻千疮百孔的女孩们拥抱着彼此,但就像最后的几幕戏,青春期的幸福总是短暂地要命。(大荧幕万岁,大荧幕加星)
上世纪老人家2024-12-27 21:42:16
哇终于看到一部完全属于现在的,能产生共鸣的影片,我也害怕,几乎是害怕一切。
难别箱舟2024-12-23 01:05:08
在欧洲,政治似乎已经融进了情感体验里,密不可分
Isoland2024-08-28 06:17:46
赶上了里昂场的电影,影片和映后问答都很精彩;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讲述少数族裔子代在青少年时期会经历的种种困惑和境遇,以及从《阿黛尔的生活》到《Langue étrangère》,法国人对女同情侣的审美实在是有点太一致了,我无数次在Josephine身上看到蕾老师的影子……德版lea
南悠一2024-12-08 01:17:29
是欧洲电影节常见的风格,叙事非常稳定。议题被杂糅在一起,主角个人情感和身体探索,与法德边界历史遗留、当下糟糕的政治环境交织。青春的敏感会让她们格外注意到一些现实问题,一个属于当下的青春故事。但技巧过于稳定,结尾实则把杂糅的议题做小了,社会问题的起源被逐渐归因于女主角自身。3.5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24-10-26 02:06:13
德法笔友奔现的两生花故事,主轴在同性情愫和政治议题之间来回漂移,反而带来绝佳的写实感。在轻小的青春成长叙事背后,能看到那个被左右撕裂却又聚合流动的欧盟。
水水2025-01-07 02:37:09
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内的小盆友经过《最后一课》听到阿尔萨斯都知道是咋回事儿~
Marutvat2024-05-18 15:20:44
一个在梦里对自己撒谎,一个在现实中对自己和他人撒谎,这俩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mills2024-12-29 23:48:28
披着teen rom外衣的政治片,选角很绝
刘浪2024-03-09 13:52:07
整体其实挺有效的,将各类议题装载进青少年的视角中,理解的偏执与视角的受限也都被稀释了不少。通过不可信叙述与出神,当中建立了大量的模糊叙事,甚至两个角色本身都可视作一个密切的整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唤醒与分离的进程。
小金2024-11-10 23:48:21
元素过多但较为和谐,两位女主简直就是德法的社会性格化身,从开口闭口离不开政治到本身就生活在政治之中,时刻践行着青年一代的反叛意识;具体到两个人的情感线,又拉扯的挺唯美的,“谎言是不同语言中通用的语言,承认自己的谎言则是关乎卸下伪装与防备表达爱的语言”
立青映画2024-12-09 14:39:39
(3/5)欧洲人对政治的积极与勇敢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NidomeAoki2024-06-01 12:10:57
@InsideOut 结尾还是哭成狗(就难以想象如果懂法/德语观感会好多少倍啊TT(开局整个惊呆NinaHoss!!居然有NinaHoss!!!天哪mama你多拍点好爱看(然后整个非常当下欧洲了...两国都拍了就好棒(同年事件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在课堂...
子戈2024-12-07 18:33:42
等于是用两生花的人物关系,拍了一部戏梦巴黎(莱比锡本就有“小巴黎”之称)。青春、荷尔蒙、性、政治,都在同一频率上激荡。 “法德双国记”的设置,无疑打开了历史的维度,将国别身份、旧恨新仇同时叠加在两个女孩身上,而循着她们各自的家族脉络,则又延展出当代极右翼势力崛起的版图。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是一点点膨胀起来的,拉拉情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欲,所以她把承载在这条情感连线之上的砝码,越加越多。这是相当危险的,一旦压垮,将万劫不复。但好在导演的操控力,还是勉强维持住了平衡。 政治是一种病态。使中年人避之不及或歇斯底里,对年轻人来说,却是比巧克力蘑菇还致幻的春药。若没有这颗药,她们才不会爱得死去活来。#HIFF 6th# 打卡8
IsaacZn2024-12-19 02:03:12
@Bamberg_Odeon 政治性太强了,叙事几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符号的堆砌。德国法国刻板印象大集合。
豆瓣路人己2024-11-15 09:16:25
德法笔友、议题最大化、惯性谎言反转。#3.5
酱桑2024-12-23 23:48:49
【4】好……难看。议题和呈现的东西已经极尽可能拉到最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最终成片观感唯独觉得就是在浪费。女同,多语言以及捍卫,甚至毫不避讳的在电影里喊起来了口号,但真的或许对于本片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落脚点太小气,“外语”是个特别好的连接点,连同了法国与德国,但最后反转的点居然是爱撒谎的精神疾病。我真的不理解和觉得浪费了表情,节奏更是灾难。以极端激进的方式拍右派看完隔靴搔痒的。
マツハラ2024-10-26 17:45:00
想起一些感觉是法国(法语)电影的传统:coming-of-age里的家庭之苦与情窦初开,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政治感知/实践;前后二分的段落结构,跨越国境所见的不同图景,将之联系起来的是女孩的身体和teenage love的bittersweet-拥抱、亲吻直至彼此的外语融合成亲密的语境。
颜落寒2025-01-04 11:06:33
欧洲年轻人精神状态领先️二十年只要愿意了解彼此,语言根本不是问题。
西楼尘2024-12-06 23:25:18
坚果过敏,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有个怀孕必须堕胎的朋友,我好像爱上你了,到底哪句不是撒谎?害怕普京,害怕极端右翼掌权,害怕没有被男孩喜欢,到底哪个是真的害怕?男孩亲吻她的肚子,她却吻上她的嘴唇。柏林墙倒塌,愿意陪她去找不存在的姐姐,不愿在游行照片里放大去找祖父母。电影节可以放拉拉片了,厉害。
七元2024-12-09 12:14:00
情感拍得不错,看完对政治局势也很迷茫~
发条黄2024-10-21 01:13:20
【阿姆Kriterion】 近似《阿黛尔的生活》的拍法。从英法班级的对话,到代际冲突,再到两位主角关系的发展进程,语言互通并未加深不同群体/个体间的理解,反而促成了恶意和偏见的交换。遗憾的是,关于沟通的有趣悖论并未作为重点来处理。社会运动的缘由、诉求和历程并未得到清晰阐释,反而被两位主角(及一众青年)定格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画地为牢的身份认同。这或许恰恰是目前左翼青年肖像的真实呈现,以我在欧洲求学的有限经历来参照真是似曾相识。善良的朋友们、战友们,请不要忘记左翼不是目的,是手段。身份不是目的,爱才是目的。战斗与对抗不是最终目的,平等、自由与幸福才是目的。
限牢2024-02-21 07:04:05
故事还算好看,但对表达的落点有怀疑。激烈的政治元素到头来只是欧洲中产家庭矛盾的装饰而已?
潜2024-12-09 15:24:07
1.女同恋足戏震撼了 2.对暴力示威的想象与于佩尔那个片子如出一辙纯粹是左派空洞的话语 3.斯特拉斯堡教堂和欧洲议会大楼真是令我黯然神伤到2018年的夏天 4.很有趣的一点是基于欧盟议会选举规则,Lena应该拥有投票权了而Fanny还没有(喜欢Lena 5.能不能给我好一点的电子乐?
匣中猫2024-08-26 21:18:31
政治、同性愛,最後都劃歸成青春的某部分,感傷一點點但又沒有到特別驚人的情感湧動,感覺belike港譯抽水的cmbyn一樣緣起(?)類似,只是放的東西有點過雜了,看著整個故事講講講講到過載,但卻沒有什麼可以歸納總結的部分,稍微有點可惜。但可能因為趕場途中被車撞和有一些突發事情的原因(沒有見血)吧,感覺有些東西好像更加有實感了。3.5歸4,蒽順便刻板印象中les是不是只舔手不舔腳……
Nemo2024-12-21 20:25:48
和网飞的大数据热点电影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主题先行的必然结果。说起莱比锡,还是怀念那勇敢的塔佳娜。
Kinyuan2024-02-20 01:55:19
@Berlinale2024 前半段在德国的部分很喜欢,聚焦女性亲密(以及homoeroticism)的糖果色青春片。到了法国后影片的短板也随之展开:议题“贪多嚼不烂”并令人开始感到冗长。但转念一想其实影片的逻辑是自洽的,青春不总是和家庭、社运、性与幻梦联系在一起的吗?也许要做的是修剪枝节以详略得当。尽管如此,所有略显繁冗的支线都导向结局的拥吻,不再执着于臆想中的同志而道出对眼前的姊妹的爱。怎能说一些“蓝色时刻”没有梦回《阿黛尔的生活》呢?
新世纪腐银战士2024-12-09 12:42:18
HIIFF第四部,挺棒,简直就是为柏林电影节量身打造的。在德国机械电子乐的伴奏下,杂而不乱的政治议题,刻印在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从斯特拉斯堡到莱比锡,跨越国界的她们不仅要应对内部身体的变化,也要应对成人世界的政治同化与站队,在思想尚未成熟的阶段,就要去甄别社会与家庭的真真假假。片中的母亲说现在的孩子太一本正经,确实,因为她们就是被自由地框住的一代。也不禁想到了作家叶真中显小说里的一句话,「很多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那无知的时光」。
汀2024-11-10 22:31:17
@bjqueerfilmwk w/Cam. 记错了故事梗概是我的错。欧洲的青少年的烦恼和亚洲真是大相径庭。前面都还好直到去议会参观突然就抽离了。的存在一直在提醒我在阿姆斯特丹最后也没买到。风光好音乐好声音的处理有趣喜欢Lena的发型眼睛和脸。
朝阳区妻夫木聪2024-11-11 11:49:39
挺喜欢的,杂糅了少女对爱情的探索和对政治议题的涉及,语言所象征的文化根源在这里既是某种隔阂,但同时也是连接两人感情的纽带。Fanny病理性撒谎,在学校被霸凌,观众并不知道她是否真的试图自杀,但可以肯定她试图在情感关系中寻找一点维系,政治表达更像是她接近Lena的一种手段。而某种程度上Lena也是因为Fanny的谎言接近并接纳了她,对她而言政治更像是她逃离原生家庭的“庇护所”。所以爱情和政治在这个片子里是相互交织彼此共存的。导演试图通过二人的情感关系来包裹当代青年的政治诉求,议题虽然多但处理的不乱,几段情绪戏都拍的极富张力,跟政治场域上的交锋姿态也形成了鲜明对照。
DJ严东东2024-08-23 21:55:17
Summeriff# 那些哈气、呼吸,触摸以及双手交缠,引人注意的心思,真的很好。细微的情欲,身份、语言、政治的杂乱无章,填入她们的年轻,在手持镜头的特写下摆动。这样的青春电影,观感真的很好。渴望与担忧的梦——华彩的超现实段落,即使用作来分割几章情节。
Jo2024-12-17 17:31:01
“我在撒谎。” “我知道,但是我爱你,我可以陪你做你想做的事。”
娄知县2024-12-09 12:38:42
于海南岛电影节,在爱酷电影周错过的片子在三亚夏日站补上了。很讨喜的片子,用德法两个女孩(及其家庭)很轻巧地串起了许多议题。
Mephistopheles2024-02-21 18:33:05
德法友谊万古长青。虽然可以恶意地被讽刺为“都因为作业太少了”。俩人互动还有点可爱。跟片名实际上不贴切,本以为会有更多关于语言方面的互相学习磨合。
Mr. Infamous2024-12-25 21:11:03
还以为是小情小爱的着墨,未曾想每个人身上都汹涌着众多议题,但这也不突兀,冰山露出一角又一角,因为国别、种族继承的历史问题,因为社会结构与身份认知变动而在大的环境与小的校园、家庭里产生的崭新困局,在她们身上交缠得格外服帖又明显。外语是法、德、阿拉伯语的障碍,是梦境、幻想与现实的隔膜,是谎言与真话的鸿沟,也是代际之间,乃至不同个体之间冰冻三尺的差池。新一代怎么感知,又怎么应对,对我而言是个很有意思的观望,看到他们总在思考,在表达,在寻找同声同气的人,更在锚定自己的位置,是很动人的,又因为动人,看到在那样开明的地方也难免频繁撞板,会有很多现实的清醒。至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走向,也让这如梦似幻的情状凸显更多阴霾。
salonbus2024-12-06 19:08:31
CP妆造配色也考虑到了眼睛的颜色,美;各个角色身上的zz符号有点过于明确
法外之徒2025-02-12 17:23:38
语言是一道墙 她的名字在法语里盛开 在英语里凋零 将脆弱掩埋于法语柔软的土壤 再罩上德语坚硬的壳 一半德国一半法国的影片结构成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家庭在分裂中喘息 观念在词汇里对峙 政治在句法中潜伏 成长在语码中游走 将秘密埋藏在身份的裂隙 谎言是唯一的母语 爱则是另一种方言 用最后的翻译坦诚 在语言的迷宫中 她们寻找出口 却只找到彼此的影子
Parity2024-12-30 16:21:42
3+ 几乎实时的社会议题向欧洲日常生活渗透的展示
废话队长2024-02-25 21:55:02
睡醒一觉,姐俩还没亲上呢。像是两个没啥感情的议题buff讲师,大家都以为她们是来谈恋爱的,其实不是,人家是纯来讲课的
西尼提斯2024-12-06 20:07:32
#6th HIIFF 一看就是法国人拍的电影。情感流动表现极佳,不过两个女生之间的情感引向同性之爱像是为表现而刻意设置,明显Fanny对Lena是一种心理上的依恋而非情感上的喜爱。有时候我会想他们关心的是政治吗,还是只是自我的一种表达,又或许,政治是个体自我表达的认同选择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