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伊朗8.8分灾难剧情《生生长流》BD1080p.中文字幕


生生长流海报

名称:生生长流

别名:春风吹又生(港) / 生活在继续 / Zendegi va digar hich / And Life Goes on... / Life, and Nothing More... /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主演:法德哈·基德曼 / 布巴·巴尤尔· / 奥西纳·法赫 / 侯赛因·拉扎伊 / Tahereh·Ladanian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地区:伊朗

年份:1992

语言:波斯语

时长:95分钟

更新:2025-02-18 10:57:07

生生长流剧情介绍

1990年伊朗西北部发生大地震,影片《哪里是我朋友家》的拍摄地点柯盖尔就在这个地区,导演带着儿子驱车前往那里寻找影片中的演员。父子俩沿路接触到的一个个劫后余生的村民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悲哀神态,而是积极投身到震后的重建工作,更加珍视生命。尤其是那对在地震后第二天就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更能让人感受到经历过劫难的村民们的强大生命力。最后他们没有见到扮演两位小主人公的演员,但有人说刚刚看见他们。 观众应该还记得《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1990年,灾难降临在他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然而,令导演觉得惊奇的是,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而是在灾难之后重整心情重建家园。死亡使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以更加充足的勇气活下去,希望并没有失去,片中比较高潮处,是一对男女在地震后举行婚礼。小演员最终没有找到,给片子积极向上的基调抹上了淡淡的感伤色彩。 幕后制作:该片记录了前往灾区一路上的见闻,获得199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看这部片子,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对人生的感悟从寻找的足迹一层层剥离出来,彷佛跟阿巴斯一起进行了一次远行,时间随着形形色色的风景在平静中不易觉察地缓慢流逝,蛮有意思。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称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这句评论是否太过此处不予界定,但从这部片子里,阿巴斯的从容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确实够得上大师的封号,对生命的思考是阿巴斯永不休止的询问以及创作灵感的来源。此片中有一些场面,会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重现,更体现了电影是“造梦”的说法。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

生生长流下载地址一

最新资源已封禁吸血客户端,迅雷用户请更新到最新版,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生生长流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生生长流豆瓣热评

  • 粟熙2009-10-06 21:21:01

    哪个导演在汶川后能拍出这样的情感,中国电影就有望了

  • 李和百万幽魂2011-08-31 21:25:55

    非常不赞成“如果有人把汶川地震拍成这样中国电影就有希望”的说法。1毫无可比性的假设没什么意义2中国电影有无希望不光是导演一个人头脑的责任和使命还在于电影制度技术水平甚至全体观众的鉴赏力和对恶俗的分辨力。推荐木卫二对该片的影评,那才是我认为看完之后所应该产生的负责任的理性的正确感触。

  • 西楼尘2021-08-30 10:31:37

    山坡上有蚱蜢,树林里有婴孩,溪水边有洗碗的少女,帐篷内有看球的少年。男孩不知为什么灾民没去德黑兰看球,导演不知情侣为什么能在亲人遇难后火速完婚。这可乐滚烫,不要倒掉有人要用来喂孩子。这煤气罐很沉,载它上山要让生活继续。世界杯四年一次,赌自行车太奇怪了,不如赌谁会在废墟中重新站起。

  • 深邃2021-08-28 17:45:43

    -能讲讲当时的情况么? -好的,苏格兰先进了一个球。

  • 冰红深蓝2020-06-05 17:30:38

    阿巴斯“乡村三部曲”之二,举重若轻的灾后题材电影。跟随父子俩走走停停,驱车前行,一路上遇到的村民或有悲伤无奈,但终归能够接受现实,继续前行。生命永不止息,生活不会停下脚步。想成为世上唯一养大蚱蜢的人的孩子,对意大利世界杯比赛的痴迷,树林中啼哭的婴孩,扛着新买的便池的老者,地震后第二天就结婚的情侣,在二楼往下浇花的女子,边在山泉边洗盘子边平静回答亲人遇难经过的两位少女。各种原野土坡大远景,又见之字形的小径。阿巴斯让自己和角色谈论起此前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并牵系起电影哲学——“电影中的家”和被毁掉的“真实的家”,“电影有它的真实,它没有撒谎”),并记录下演员呼唤导演的“出戏一刻”,让现实纪录与虚构搬演如此别致地交错互融。无论如何,空间、情感与对生活的态度尽皆真实。(9.0/10)

  • 胤祥2012-02-29 02:45:52

    这片儿跟[橄榄树下的情人]对比一看简直是神作,我彻底理解到为何手册说阿巴斯的电影都是“装置艺术”了。[橄榄树]脱胎于这部影片,严丝合缝,段落及调度自我映照,同时又处处勾连着[何处是我朋友家],真是绝妙。全景长镜头(包括[橄榄树]片尾那个著名长镜头的对等物)。

  • 白斬糖2020-01-31 16:03:38

    如果抛却大框架上华丽的嵌套结构不谈,你会发现三部电影连起来可以是一个巨大且延续的前进镜头,在第一部我们跟随男孩寻找朋友的脚步,第二部坐上导演寻找男孩的车,第三部尾随侯赛因追寻爱人紧追不舍,但这一路不是从0推进到100的进度条,而是永远盘旋在Z字形的迂回山坡,随时需要另寻岔路,随时准备原路返回,随时陷入僵局原地重复,但在空间里兜兜转转,大量出现的行进镜头一旦被引申进时间里的维度里,就因着变成了追上当下,不允许回头的奔跑而被赋予了深刻的未知和澎湃的情感力量,而对于阿巴斯,这样的奔跑不会有理想的定局,也不会有焦心的终点,也正恰恰是对第三世界的图景最精准的描绘。

  • 神仙鱼2021-10-31 13:41:23

    ★★★★★★★★★★ 早知戈达尔说的没错,今天对那句话认同最深。说烂的虚实,那么多人尝试过,阿巴斯之所以是极致,因为在他这里本就没有需要跨越的分界,自拍摄的源起,每分每秒天然一体。于是不必着意于形式,情感渗透进每段裂缝,悲欢共织起所有破碎,看破无望处反见桃源,寻而不得时却入新途,曲径断裂仍是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废墟中泉水幻形,生生长流不息。由此与其说它连接了前后两部,不如说三部曲本就是同一条河,只是流经了不同的风景。看过它才知橄榄树下的情人那个结尾不是独美于世,且似乎就诞生自本片中那个残垣断壁的门框里镜头推上去的一片绿。|20211114二刷。生命之歌。生死之间举重若轻,沉重的让它庄严地沉淀,鲜活的让它继续流淌。看哭了。

  • 谋杀游戏机2011-07-09 15:20:31

    演员扮演的导演本人寻找真实演员的全程记录,超越半纪录的纪实,乡村三部曲之一。没有煽情,没有同情,有的只是生命最本质的顽强不息。直到结尾仍在路上,但见大全浩渺荒漠间,小小汽车奋力直上,搭载了扛煤气罐的人影继续远去。神来之笔,暖流满心。

  • 大鲤鱼(丹AI)2013-07-22 23:22:03

    没有煽情,也没有鼓励,只有对于生命本质的呈现,如河流般蜿蜒向前,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最后的远景依旧回归到自然之中,摧毁生命的是自然,化解苦难与担待生命的也是自然。

  • c. velasquez2017-05-22 00:57:33

    和前作一样,全片主人公都在漫游和寻觅一个人,也可以说某种信仰,不过对这种书写苦难的影片一向无感,夜与雾也是,就算有雷乃的移镜头阿巴斯伪纪录这些看家本领,仍然无感,这类片子看上去自然不做作,实际上匠心都不是一般的重。 一些对话很发人深省。比较震撼的是两次zoom,绿树田野和结尾爬坡。

  • 荒也2018-01-10 22:38:40

    纯粹的真实的影像,是由不得煽情的心理作用,是不需要任何符号的媒介,只对最原初人事物的客观性呈现。阿巴斯影像的“真实”,是不抵达求知与深意的,用非人称的视线抚摸现实表层的直接感受,然而这也是最让人身体震颤的电影性瞬间。

  • 把噗2012-12-19 19:59:40

    隐匿在镜头深处的阿巴斯即是哲人也是诗人。电影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记录下震后的伊朗人民从容的身姿与饱满的生命力,触动心灵,而这也许这就是小川绅介先生所言的拍出了“心灵”的东西。“当他们谈到死,像说起了生活中的任何事/平淡的语调,从容的面容/生活要继续,如河水般长流。”

  • brennteiskalt2020-12-21 01:57:42

    《生生长流》的中段,一位曾参与三部曲第一部拍摄的老人声称,把人拍得更年轻更有生命力的电影才算得上艺术,这段带有明显诗学指向的独白最终被阿巴斯身体力行地实现。但他的方法不是用摄影机把真的东西拍成美的、假的东西,而是站在虚拟的高度上(让演员来演出导演的亲身经历)去对现实(地震后的苦难、现实中的乡民)投以准确的目光。这也是为什么阿巴斯的电影最终违抗了现实与虚拟的二元对立,没有什么是必须加以区分的。他影像的真实性在于它们面向银幕外的观众完全开放,随着艺术家的车辙寻找现实的痕迹。影片最终令人叹为观止的汽车爬坡戏不仅把生生不息的主旨精炼地加以了总结,更带出了诗学的弦外之音:艺术与现实在互相推动之下最终坐在了一起向前开进。

  • 欢乐分裂2012-11-21 21:52:13

    2021-8-21重看;4.5;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构成联动,拓宽虚构与现实互动的边界,典型的阿巴斯手法,精巧而自然的结构设计,让所有人在这部特殊的“公路片”中感受何谓生命宛如幽静长河;从车窗/废墟中的门窗景框中望见的不仅有断壁残垣和满目疮痍,亦有生生不息的气息流动,无穷的生活,无穷的人们,无穷的远方,路过生死,路过哀喜,在大远景中如渺茫天地间尚存的力与美赞歌。 死者已矣,活下去的人必须前行;最后一个镜头太好了,退退进进,伸出互助的手,我们都要在这艰难世间勇敢走下去。

  • Panda的影音2016-08-02 23:44:08

    电影于我的魅力之一便是:我可以通过影像(故事)去感受在不同地域里不同人物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早上,先是通过《乌龟也会飞》来到伊拉克-土耳其边境,看看这里绝处求生的孩子们;下午,又跟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感受伊朗小学生的天真纯情;晚上,随着《生生长流》去探望大地震后的伊朗人民群众。

  • 狄飞惊2012-05-07 12:22:47

    遵循生活,用记录的方式表达故事,阿巴斯实现了事实、真实、现实层面的三重切换。“废墟上的鲜花”,映照的是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乐观,上帝虽然看似虚无,但信仰带给人们的坚定,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 诺皮2014-06-01 15:12:00

    老之前谁也不知道年轻的可贵,死之前也不懂得感谢生活,如果从坟墓里起死回生,人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生活的。 很像安哲片子的风格,通过一路上寻找一个儿童演员的所见所闻来绘出震后灾民的顽强生命力与对生活的珍视与向往,夹缝求生的即视感就像纪录片一样触动人心。两个孩子关于赌球的那段对白令人动容

  • 邓安庆2021-11-02 23:01:58

    此次阿巴斯影展,先看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后看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再回头补了这部,体会到了结构“嵌套”之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的演员在这里恢复了素人的身份(也又一次成为演员)讲述他们地震后的生活,又从此部一个场景诞生了第三部《橄榄树下的情人》,虚实相生,相映成辉,所以三部真是要合起来看才有意思。回头再说这一部,这些灾民讲述灾难来时,无一人痛哭流涕,相反都很平静,悲痛恐慌未必要表现在脸上,“一切来自神的旨意”的确安抚心灵。

  • 晚不安2022-01-03 01:15:36

    隔了太久才补上《生生长流》,不过还好借着回顾展能把它放进“村庄三部曲”的脉络里整体看待——它和《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有强互文关系,同时又留下若干线索以开启《橄榄树下的情人》。那时阿巴斯刚拍完《特写》,已经把虚构与真实、剧情与纪录的界限彻底模糊了,用一个套层结构来回顾自己对柯盖尔的回访之旅倒在情理之中;他也不忘设置一个“寻人”的叙事动力贯穿始终,而引出灾后群像之后,寻找的结果似乎不再是最重要的事。 不同于大部分震后作品对悲伤情绪的放大,《生》最大的亮色在于全片那种昂扬的生命力:人们惦念逝者,却也不让悲痛完全拖垮自己,立马开始重建生活——老人从废墟里拖出地毯,年轻人和妻子完婚,孩子在帐篷区等待球赛开播;甚至连大远景里的汽车爬坡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质,车也是共同体的一员,它奋力向上,捎上路上的同伴。

  • 幽灵不会哭2016-07-07 09:36:53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阿巴斯将生命的顽强演化为一曲悠扬的赞歌,逝去的、活着的、成长的,粗颗粒的影像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变得愈发真实,仿佛触手可及,那蜿蜒的之字路留存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那是回家的路,坚韧的跋涉者们留下的足迹让生活之路得以延伸,树、风等画外音贯穿全片

  • 奇爱博士2021-10-31 13:04:24

    这就是神级的电影。2021.10.31小西天阿巴斯专题回顾

  • 杨三疯2018-04-18 19:59:28

    一场地震巡礼,一首平凡人的赞歌。灾难面前,阿巴斯不是要震撼你,也不是要触动你,更没有悲天悯人,简单的只是呈现一段生活,路很长里面包含很多道理,聊聊天说说我们所知道的生活,它很简单——接受可以接受的一切,然后活着或死去。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21-05-24 16:38:15

    天灾摧枯拉朽,而生活长流不息。阿巴斯的震后人生真是太温柔和豁达了,为什么我们永远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

  • 圆首的秘书2016-07-05 23:20:38

    竟然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橄榄树下的情人》选用了同样的布景和演员,记录感爆棚。跟《樱桃的滋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背景现实,少了一层意味,但二者共有乐观和幽默,结尾和《橄》一样妙不可言。

  • 有心打扰2012-08-25 20:25:13

    父亲关心的是地震灾后的情况,孩子关心的是足球赛果...灾难过后,死者安息,生者不在悲伤中流连,而是向生活望去,继续生活,生生不息;即便眼神里充满着悲伤,但却时时透露着一股坚强与希望;生活就像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不断的蔓延开去,即便道路塌方堵塞,总会被打通...无需绝望。

  • Mr. Infamous2021-10-31 16:05:21

    提到柯盖尔的时候,想起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没想到这就是一个接续。只是地震之后,重游既是渴求,也是奢望。这一路凄凄惨惨地过,绿与黄,石与土,本是沧桑的,却又充盈着微光。真主眼皮底下的灾害有那么多阐释的角度,但原来最温热的达观才是主调。也不说太多哀悼,悲伤本就长流,但65位亲人遇难后的婚礼,厕位残存的“珍贵瓷砖”,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脸上羞涩的笑(也许带有非职业演员本身的腼腆),才是生路的常态。老先生与“工作人员”挑破了又一堵墙,而那课室里的孩子,三三两两地探头,虚与实,多少意境。尤其是山上阿迈德兄弟两个小小的背影,框在视野里了,就觉得久旱的土地,绿油油地萌芽。四星半。#资料馆#

  • 苏黎世的列车2021-10-31 12:39:23

    大银幕重看。汽车在阿巴斯的电影中是很重要的载体,几乎承载了所有情节和故事的起承转合。地震四十年一次,世界杯四年一次,生活还得继续。想起了08汶川,当时是我叫醒了我姐。|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但阿巴斯的电影是真实的生活。|今天北京天气甚好,秋风卷起扑簌簌的银杏叶,风力三级,体感舒适。|月末最后一天,所有不愉快的心情和遭遇都烟消云散,今天做什么都非常顺利。|cases:兰州5例,天水4例,希望家乡一切平安,尽快战胜疫情。|阿巴斯的电影我基本都all in了,我就是来重温的,电影止于阿巴斯,不是一句空话,今天4场阿巴斯连映,3场售罄,还有一场基本售罄。|今天我的润手霜是葡萄柚香氛,鞋子是鬼冢虎。|希望小西天的文艺青年们俊男靓女们好好享受电影吧。映前导赏葛格主持。【中国电影资料馆·阿巴斯回顾展】

  • 嘟嘟熊之父2016-07-08 12:31:29

    怀着悲悯之心,看到的却是日常的呼吸。

  • 李濛Lemon2017-11-29 20:49:44

    伊朗大地震这么值得卖惨的题材,却被阿巴斯拍得如此克制而平和。没有哭天抢地,没有要死要活,他用第三方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灾区,于废墟之中寻找生命的希望。阿巴斯的电影总是看似平淡,却把力道在叙述过程中渐渐聚合,最后呈现出一个意味深长又画龙点睛的结局。

  • TWY2020-06-17 07:17:07

    二刷 5 --> 4.5 / 还是要浇花,要去一步步去走那些蜿蜒山路,阿巴斯面对废墟景象展开的创作却充满了更加丰富的阳光和色彩,就算当元电影开始生成时,辨别所谓的真实与虚构似乎也不再重要,因为阿巴斯式的旅程依旧难以抗拒。

  • Alain2018-10-21 23:25:24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巧妙地委身为一部虚构作品以加强本片的纪实性,开头几乎以假乱真地让我误以为是纪录片,直到后来镜头的全知视角与主角的半知视角错开以及一些非纪录片的调度才让我分清;从知识分子与孩子两个角度去观察,达到了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效果;最后一段,短短的时间内,主角对路人竟然经历了从无视、拒载到反被其帮助再到停车搭载他的复杂变化,同时画面缓慢拉开渐趋开阔,不可谓不高超。

  • JeanChristophe2020-02-13 18:50:52

    四星半. 续集与灾后建设宣传片合为一部,仍是处处有悬疑的作品:走小路能否通过?前方路旁是不是要找的人?楼上未露面的新娘长什么样子?各种琐碎的细节都被赋予了观看期待,对"所见"的隐藏与延迟展示总留有悬念,最精彩的莫过于开始部分镜头切回发现儿子不在原处的一丝惊惧,中段在风景中一闪而过的Z形山路,以及依旧延宕着期待(汽车会停下么?)的最后一镜. 阿巴斯用向着观看者的"反打"和大远景作为休止符或标点,而使车窗自发放映的运动影像成为影片主体;结尾"紧张的追击"中,车头视点的拍法乃是《法国贩毒网》的回音,但风景调和着焦灼的心情,我们好像已不那么在意寻找的结果,毕竟大家的生活总还在继续,这就够了.

  • 蘇小北2012-04-26 11:29:19

    阿巴斯一如既往的人文關懷。尋找的過程就是人生的不斷前進的脈絡,現實的地震與虛擬的人生思考巧妙的融合在這樣一個尋找和重生的故事里,阿巴斯遊走在現實和虛妄之間,用平和的敘事來傳達人生的體悟,具象和抽象,記錄與演繹,最後的迎頭趕上,一種溫暖的姿態,那苦難中的熱情和堅持,生生長流而不止。

  • 陈哈2022-03-13 12:25:41

    男主问灾后的村民,这时候(亲人去世,满目疮痍)为什么还心心念念看球赛,(言下之意:这时候还惦记娱乐,不应该悲伤吗。)村民回答:世界杯四年一次,地震四十年来一次。(言下之意,不能因为几十年一次无常的灾难带来的失去,就舍弃眼前可拥有的美好)

  • 不朽浩克2021-11-17 23:45:29

    阿巴斯再次展现高超的移动空间叙事,车内与车外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通过行车途中不断转移的主观镜头将观看行为排除在主角之外并交由观众去占据,于是电影中元叙事的目的逐渐清晰——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阿巴斯正是在车内车外两个空间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消解掉了生活与电影的界限,使得寻找演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拾对生命本身的信仰的过程。父亲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于天灾的态度,而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慢慢改变了他的悲观,因为他看见了伊朗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希望。正如影片最后长镜头一样,在“之”字形的大远景山地路上,一次一次滑下去的小车,最终接上那名带着煤气罐的男人一起爬上山顶。增加了一个人的重量,反而让车更增强了爬坡的动力,这是因为,增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体重量,而是相互扶持的伊朗人民的精神力量。

  • 甘草披萨2014-02-27 20:07:34

    #阿巴斯回顾展# 20210828重看,上一部小男孩为寻找同桌的家各种折腾,这一部导演为寻找这个小男孩也是历经辛苦,这份小小的转换的情意与牵挂本身已是十分感动了;动人心弦又坚强不息的震后的伊朗,强大的编剧能力,就连一瓶可乐都能“物尽其用”到这等地步,内涵丰富,社会批判信仰追问乃至电影艺术创作理念,伊朗方方面面都得以展现,连赞助商都没忘记一并感谢,每一句台词哪怕只是小朋友的好奇也尽是弦外之音的意味,比如问爸爸受灾小孩房子是不是水泥造的?不晓得会不会让很多从业者汗颜,有了这样的电影,充分表明没钱或是参查都不是创作不出好电影的理由,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电影,同样是一支小小的强心剂,证明了电影形态的丰富性和更多好电影的可能性

  • 刀叢中的小詩2018-08-07 07:51:17

    孩子很多时候是作为幸存者留下来的。所谓幸存,是因为还没被污染的天真之眼。就连基亚罗斯塔米自己有时也会这么说:《生生长流》的孩子,是一个个拿在手中的指南,是带你去一个地方的导游,他完整地保留他的个性。对于我来说,孩子就是一些很小的成年人,我向孩子们学习了很多东西。孩子们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单纯地过日子。

  • scofieldd2013-08-23 23:26:51

    第一次感受阿巴斯的电影魅力,感觉很怪,没有什么直指人心或者是大喜大悲的感觉,一切都是平淡如水,背后却有暗流涌动。影片是半记录式的超现实主义,其实无论从片中哪一处地方开始看都不太有影响,因为每一处都是开始,同时也是结束,地震或许改变了什么,不过生活还得继续,生命、足球,还有神

  • 邝子约2021-10-31 13:38:38

    不同文化中的人民,应对灾难的方式和情感是不一样的。在伊朗人民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切都被坚忍地接受了。这一方面是文明的区别,但更多也是土地的区别,土地中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市民,他们摔不摔倒取决于他们立足的东西,对农民来说房子塌了,他们还有土地,这是真主即使拿走了生命最后也拿不走的,对市民来说,房子塌了,大概就真的塌了。这种无奈而又乐观的坚忍,在我们的人民中,像在莫言那样的作品中也时常得见。老天爷和真主同样能带来解释和慰藉,但后者的支撑一定要强得多。我们可能有点难以理解阿巴斯在片中不断追问他遇到的人都死了哪些亲人,让他们回忆灾难当晚幸存和死去的经过,如果是我们这样做,那真的是有点残忍和冷漠了,但对于伊朗人民来说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近人情吧。悲伤也要看世界杯,结尾汽车艰难地爬坡,都很迷人。

  • btr2017-01-17 00:57:10

    地震。然后生活继续。透过车窗看生命的力量。(ps. 巴西 vs. 苏格兰的世界杯其实发生在地震前一天)Koker三部曲的互文:不同层面的“现实”。

  • Fleurs.哼哼2018-01-26 15:44:32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阿巴斯是看过的导演中,我觉得中最能诠释这句话的人。在虚构和现实中抓住了那方左右逢源的平衡木,一切看起来堪比纪录片的还原,又不失剧本所要渲染的“冲突”。特别是本片的架构又在三部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平衡,太妙不可言~

  • 小草2022-12-18 16:45:00

    伟大的电影 世界杯四年一次 结婚可能是一生一次 地震可能是四十年一次 哀痛之后我们选择看球赛。/阿巴斯的大全景具有不可名状的魔力。

  • 奥兰少2021-11-14 15:40:24

    @小西天。乡村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由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的男孩而起,又以浇花一场戏的拍摄幕后与《橄榄树下的情人》巧妙勾连。虚实之间随心所欲地自如拼接,甚至比《特写》更流畅迷人。“电影在撒谎,但也是真实的。”阿巴斯揭破了电影的虚构本性,又同样为其本质真实坦诚辩白。所以他的伪纪录从不因其“伪”而流失力量,因为真实之源永远他的故事背后汩汩流淌。小演员终究不知能否找到,大远景里大地沟壑纵横的皱纹触目惊心。他们心里充满悲伤,但仍会在溪水边洗碗,为看球架设天线,即使被拒载,也愿意帮忙推一把爬坡的汽车。人们就是如此捱过苦难,生生不息的。

  • 七月在野歪2021-10-31 21:23:06

    #资料馆# 阿巴斯05。对灾难的温柔注视;希望生生不息。ps:此部中有打破第四面墙的时刻与“导演”声音的出现,是下一部的伏笔。

  • 黑狗成2014-03-30 18:56:53

    阿巴斯的大路上,崎岖中有永恒的平坦,人生的妙处。

  • 超cute侠2016-04-19 19:43:37

    相当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阿巴斯的镜头下灾后的伊朗人民没有流露出过多苦涩的情绪,讲起亲人的离世时也大多语调平静,仿佛已然接受神的旨意,更令人惊异于他们乐观天性的是他们依然在关心足球,由此也明白了电影名字生生长流的意义,这无疑是对生命坚韧程度的赞颂。

  • LORENZO 洛伦佐2019-06-23 00:21:36

    真诚、淳朴,毫不惺惺作态,应该是阿巴斯能作为作者导演获得大师称号的根源。镜头背后的人文关怀始终在,却如此自然干净,真是伊朗之光。

  • Pincent2023-05-27 16:51:09

    87/100 武汉阿巴斯影展@百方汇 between life and death, cinema reveals itself on the road. 相比之下《随风而逝》显得更“稳固”,因为《生生长流》更是讨论灾难的电影,因此便有了那些剧烈抖动的汽车主观镜头,像地震一样,行车声中常常被叠进了类似于直升机报道灾害现场的声音。阿巴斯的态度依然颇为温柔乐观,废墟的边上依然有美丽的音乐和风景,有艺术/电影也有球赛。很好奇的两处:在取景地的房子那里找不到盛水的碗时,上来给碗的人真的很像一位《生生长流》剧组的现场工作人员;结尾最后一个镜头突然出现的滤镜,很像是取景器里的视角。音乐处理其实让人想到洪。

  • 世界的焚像.2020-04-04 22:11:34

    影像之诗和生命之歌。疾驰的汽车、路边的风光原野和生命的礼赞是阿巴斯一直以来执着于探讨和呈现的元素,但他不像“圣三位一体”那样致力于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深刻意义或是极其抽象个体性的感受,阿巴斯始终是在用一种粗糙生硬甚至有些直白却无比真诚的表意方法突然给与观众一种灵魂深处的撞击从而达到最普世与朴实的情感共鸣。发自内心地敬佩阿巴斯。

  • 第四公民2014-02-27 15:15:01

    在汶川地震23年前,阿巴斯已用他那代表性的创作方式介入过地震灾害,并用最温和的视角和姿态做到了电影媒介能做的事情。抛开片中太多太多可以被分析、称赞的手法、桥段不说,观众能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那个国家无法摧毁的精神脊梁,这是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最“高明”的手法,给予观众的最大的福祉。

  • 假迷影真胖叔2021-11-14 21:06:59

    4.0。资料馆1厅。1.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互联宇宙,如果说阿巴斯电影的主题是还原生命本真、生存本真,那么他选择的表达形式则是“寻找”,这也是一种公路电影。2.当我们以为灾后镇痛、心结难解之时,伊朗当地的乡村依然存有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3.虽然是灾后拍摄,但阿巴斯选择暖色调来表达,结尾处的准“之”字构图,放在导演作品序列里,虽然不算神来之笔,但也足够化有形为无形。

  • 非想2012-06-13 16:52:07

    阿巴斯眼中现实的伊朗他的拍摄从来都是生活的实践经历和电影艺术的虚构相结合,关照伊朗的民生,尤以关注儿童为代表。在伊朗大地震后《生生长流》剧组直击坊间,冷静的观察劫后众生:老人的悲伤,孩子的懵懂。并在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男孩中建立起两部电影神奇的延续。结尾依然是长镜头

  • 芦哲峰2011-03-24 11:10:12

    大灾之后,平静依旧,诚所谓信者得救!

  • 小能七九西2013-08-30 23:34:01

    阿巴斯的作品都跟挂着他签名一样,光看简介并不吸引人还有些刻意,可他就是有本事拍出来如涓涓流水,一切都那么自然真实,看得让人舒心,几乎忘我。

  • 瑞波恩2021-10-31 19:25:55

    #资料馆留影##阿巴斯影展2021#阿巴斯电影中的异数,不多见的伪纪录片形式,“村庄三部曲”之一。缘起于寻找一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演员,整个寻找之旅其实也在带领观众在地震灾区走了一圈,如身临其境一样真切——最震撼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司空见惯的日常对话,没想到伊朗人民在经历了地震之后,依然云淡风轻地如常生活(无论在废墟之上结婚,还是看电视看世界杯),那些出镜的灾民们,并没有像我们思维定势中认为的痛不欲生哭天喊地,他们眼神平静而坚定,许多人认为这一切不过是真主发威,幸存下来是因为真主保佑……信仰固然可以令灾民暂时平静心情,但接下来重建家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尾的上山画面似乎寓意着生之希望,亦是“生生长流”主旨所在吧。

  • Hiina Kapsas2021-11-14 21:16:30

    灾难与乐观的加成,结果竟然是浪漫。隧道中的若隐若现的浮光下,孩子在后座熟睡的面庞绰然,片头浪漫地姗姗来迟。「范藏 (CC)」版海报太美,完全是一种新的旨趣,将片中的裂垣与柯盖尔那道之字山路拼接成一幅方形画。伪纪录却捕捉到另一种真实,老匠的话是电影时空的间离,虚虚实实。真实的乐观无惧哀恸,更不是喊喊口号,是寄生于人所言所行中而流露于外的集合。大远景一片油绿中的橘色煤气罐,一个寻找却尚未找到的麦格芬。一切都在继续。这个抓人的构图在「橄榄树」的结尾再次使用,一黑一白两个人在风拂绿浪中奔跑。

  • 康报虹2024-05-07 22:38:52

    《生生长流》讲述的是一位电影导演回到伊朗的一个地区,几年前他曾在那里拍电影,而最近那儿遭遇了地震。这部电影设置在地震发生三天后开始,但在几个月后才拍摄,那时候大部分瓦砾已被清除并建起了帐篷城。当我要求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把他们抢回的少数财产放得杂乱些,以使情景看起来更像几个月前的样子时,很多人拒绝了。在废墟和破坏中,他们开始清洗地毯,并将它们挂在树上晾干,而有些人为了拍电影还借了新衣服来穿。他们的生存本能是强大的,一如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维持自尊的渴望。他们想上演一场与我希望捕捉的现实并不相符的秀。就像我的很多电影一样,《生生长流》既是纪录片又是虚构作品。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 惠子2023-01-24 23:49:24

    在真实灾难面前寻找曾经虚构故事中的人物,确认他们的存在,并且用一场足球赛反复证明故事的真实性,而这一寻找的故事后来又在另一影片中被证明是“虚构的”,去寻找的人只不过是一名演员。影片结尾升起字幕,致敬受灾的伊朗人,只有灾难一件事是确认发生过的。真实与虚构的反复跳跃拓宽了影片的边界,使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灾难纪录片,用虚构寻找虚构,但中间经历了真实,想起有老师说过,非虚构中不能尽如人意的部分还是要靠虚构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