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个爆炸头2019-05-15 18:26:08
如果是现实,那就是这部《乌鸦住宅区》;如果是幻想,那就是《说谎者比利》;如果处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就是《鬼火》。三部电影都描述了精神困厄的状态,人们无法动弹。是怎样一个环境?--“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的是动物,或者音乐,文学,各种话题,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我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一切事物,不过根本没人在乎,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究竟又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而你又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值得在乎吗?这样生活着,我的痛苦究竟要流向何处呢?我的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思考,离开自己。”
欢乐分裂2018-11-15 20:41:19
阶级固化使得身处底层的人无论怎样扑腾都难以改变命运轨迹,上一代的无力抗争宿命般地再次降临到后辈,在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一家人,短暂的欢笑也浸润着苦涩,梦想更接近于一个笑话;而窗外喧嚣的政治口号充满讽刺意味,逃离成为唯一抉择,然而逃离之后呢,生活依旧是个无底洞。光影冷峻,明暗对比强烈。
火山边缘2011-06-14 04:12:54
扑面而来的感觉,你们呼出的空气就打在我的脸上。我知道我们有相同的苦难和同样不与人说的怨言,连最后的逃离都是相似的
鬼腳七2013-08-23 21:07:15
中段很漂亮,后面有点拖了,理想和生活冲突不断,家庭和现实的压抑让安德斯无力还击,最后还有若有若无的政治背景。三星半。
Kaito2023-09-09 23:57:48
单看也许没那么大感触,除了在一系列日常里突然某一刻毫无征兆地融入了大事件里(纳粹上台)这个点;但和导演后面的《今生今世》联系起来,就感觉到了很多的七年之痒,最想去的林子也是最后的牺牲之地,有想去看马戏团的女人,也有从里面逃离的,一些似曾相识的主观性视角,以及再提莫儿扎特……同一班演员的延续性也挺有意思。
切2011-09-01 20:45:42
优秀的电影总能提供多种评论切口~父亲的角色演的相当出色,他的发型很像贝多芬....
合纥2011-02-13 19:53:40
博·温德博格的现实主力力作,冷峻、苦闷中又有一丝向上。
吹牛伯爵2023-11-18 21:57:16
#瑞典新电影# 我们能感到摄影机在进行分析吗?这就是维德伯格在古典现实主义表象之下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摄影机从不尝试剖析任何人,从不评判任何事件,尤其是在科尔西勒之死的段落中,其余的孩童仿若是脱离静态秩序的弹珠一般四散开来,又瞬时被救护车所捕获而紧紧跟随其后。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著名的一处调度(“皮娜之死”)也于此处重现,然而维德伯格却摒弃了创造戏剧的可能(戏剧”其实仍旧存在在现代电影中),以近乎决绝的态度将死亡隔绝在观者的视线之外,隐藏躯体,隐没目光。
如果与《阿达伦31》并列对照,二者几乎可以构成二战前瑞典无产阶级社会的一体两面,一个是处于工运边缘的社群,一个是直接卷入工运的家庭,但维德伯格始终在结尾要求某种“振作”,对“下沉”的语气则永远是责备的。
2023.11.18
LoudCrazyHeart2018-10-27 23:04:37
以此为耻的年轻人和习惯耻辱的上一代,是距离是诀别。2023-10-11重看。看到这一切不可改变的现状,安德斯决定要走出去。
Persona2021-08-07 22:26:00
太苦涩无力了,一小时左右他爸说我发明过潜水钟的固定镜头和他出来和女友倾诉那段的明暗光影特好,“这儿有呐喊,但这呐喊声仍是含糊不清的。含糊不清就是你叫得很大声,以至于没人能听见。”
巾城2024-06-08 20:34:36
北欧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地区,但那个地方的导演似乎都很关注中下阶层。本片的一些近乎对白与独白间的台词很难不让人想起伯格曼,但这些独白显得太多太长,有时也太直白了。故事还是不错的。
KAPO2021-01-16 23:52:17
感觉Armie Hammer长得颇得ThommyBerggren精髓
今夜2023-05-09 15:50:20
有点幼稚,把一个小事情放到了大时代,可是小事情和大时代又没有什么关系。属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家庭矛盾、阶级的壁垒和战争背景不能说毫无关系吧,就是聊胜于无,力度上还不如《大象席地而坐》,没有把个体的无助同社会联系起来。也可能肚子疼流行病、选举是瑞典当年的大事件也未可知。总之导演有点一厢情愿的强推。别的国家的人可能看的是一头雾水。
漩涡之外2023-08-27 21:05:06
三星半。贫困家庭几乎没有向上走的途径,底层人的痛楚挣扎,在生活困境的黏腻包裹里只会成为沉寂的垃圾。安德斯的锋芒和理想,难以突破家庭成员之间不幸拧巴关系的窒息,每个人都在枷锁里下沉,互不理解,无法得到精神滋养。非常理解最后安德斯的“出走”,改变不了乌鸦区,只能远离。
气急败坏女疯子2014-07-19 12:56:51
男主角是一个工人,和父母住在一个穷人聚集的街区。他喜欢写作,他的爸爸是个自私的酒鬼,把他妈妈辛辛苦苦赚的钱挥霍一空,还总做有钱人的白日梦,自己却游手好闲,干不得累活。他的妈妈好可怜,给别人擦楼梯,回家还要伺候这两位游手好闲又大男子主义的爷俩儿,妈妈不像是妈妈,而像女仆
阳光普照2017-10-03 12:55:00
好老的一部电影,老到没有闪光的地方。
韩的西姆拉2022-01-08 14:45:49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的是动物,或者音乐,文学,各种话题,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我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一切事物,不过根本没人在乎,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究竟又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而你又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值得在乎吗?这样生活着,我的痛苦究竟要流向何处呢?我的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思考,离开自己。
Tutu2021-07-03 18:57:01
无能的父亲,隐忍的母亲,不甘平庸的儿子,一个底层家庭的真实写照,逃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蜜獾2024-05-01 19:09:19
我们总是对不切实际的父权抱有幻想,却无时无刻不在啃食着卑贱却伟大的母亲的血肉,越看越愤怒。
spondee2012-08-26 17:50:10
3.5。你可以離鄉打拼,也可以別讓女人懷孕。(雖然Bo Widerberg是反伯格曼的,但是伯格曼的壞女孩莫妮卡和Bo Widerberg的這個憤青浪子,可以互相參照。)
KONEC2010-12-28 23:10:10
推荐者:罗米(9/10):伯格曼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Comel2015-10-19 22:27:35
几个段落浑然天成,街区的烦闷溢于屏幕
黑稻子2010-10-11 17:36:08
爸爸酗酒,妈妈是清洁工,我在写作,可我只知道西科塞斯电影里的妓女和这操蛋的小区,我决定离开这里。我们三个都有美好的未来。
daffie2011-05-21 16:08:16
既然野心勃勃不甘平庸,就不能自律点~真看不出来他比他爹好在那里,仗着自己青春,所以叫残酷的青春。p
文吉2024-02-04 19:34:41
我强烈觉得大体故事放在咱们大中国来拍的话应该会挺好滴
麻麻睇2017-03-04 21:59:40
人生就是条起伏线,很多时候逃离只是个念头,难以成行。导演的御用主演够帅气,然毕竟涉世未深。
ofelia112018-11-13 20:30:31
英格玛·伯格曼喜欢的瑞典电影,有趣的是,片中的儿子说起斯德哥尔摩的失意之旅,为自己的家庭不是伯格曼的类型感到痛苦。电影的节奏略慢,63年的电影拍得是36年一家,度过30分钟之后伴随儿子的作家梦开始好看起来,被困住的生活,受束缚的人物,母亲说了许多至理名言,丈夫靠不住,儿子步后尘,身为女仆,只有她是把责任负起来的人。
奥利2018-11-19 23:22:05
维德伯格对人物关系的关注与刻画其实本质上与他批评的伯格曼是相通的,虽表现质地不同但同样真实可触。
Clyde2014-08-14 10:27:31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和法国新浪潮的类似影片一样,击中了我。电影的好坏爱恨,与个人的经验密切相关。一个小镇青年的苦闷往事,如此而已,但对于同样来自小镇的我,他的压抑、抓狂、欲望、幻想甚至无所事事,我都是如此的熟悉。此外,我总觉得男主角的气质像极卡夫卡。
猫的天空之城2016-05-16 11:09:48
实在是很枯燥的电影 完全没有之前婴儿车来得好看
查无此人2009-10-02 01:53:53
很多人缺少安德斯冲破旧有的勇气,可是冲破之后呢?这一切难道都是父母的错吗?社会没责任?
Morning2021-05-31 23:44:22
我连着看了两遍,完全沦陷在男主角迷人的表演之中,他很有意思,有很多不规矩的小表情,很多时候你都会觉得他在镜头前面任性的表演,但是他就是这个能够让我代入情感的人,电影里有一句对白,大声呐喊却没有人听见你说话,这样的抒发自我的做作的同时又在一个包裹的状态中,其实是很难演的,但他就是轻巧的,像没事一样的演了出来,这个电影现实,他身边的人物也写实,但基于他,如同电影寻找到一束火爆,照亮故事的深刻的肌理。
没有昵称2024-11-03 10:29:43
瑞典电影也可以有具体的而不是形而上的绝望,可以靠真实而不是靠思辨来感人——维德伯格达到了反伯格曼的目标!看的过程中掉了好几次眼泪(可怜的妈妈伺候一个酒鬼混蛋爹,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孩子最后却出走了;混蛋爹自知酒精成瘾已经没救,说自己发明了“潜水钟罩”,在里面不断往下沉;男主一腔写作热情最终无人赏识,渴望爸爸振作但爸爸已经没救,鼓励妈妈去投票结果妈妈投了纳粹…),还有些地方来不及掉眼泪就过去了(街区一个小孩病了,救护车把他带走,第二天知道他死了,就没了,就这么死了;街区的疯老头最后突然拿出锯子把他之前会去拥抱的老树从树根处锯断,围观的别的老头无动于衷…)。演员非常可靠(父亲大段讲起有钱人生活品味的段落简直太神了…),镜头相当克制。据说是瑞典影评人评的最重要的瑞典电影之一,配得上!
戴忠礼2022-10-05 17:24:17
热爱生活实在太简单了,只要拥有对于美好前景的幻想和一丝能够朝着这个幻想靠近的迹像。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憧憬无法覆盖身边具体的千百次捉襟见肘与应接不暇,甚至在意识到心中理想与自身现实的差距,也许只是别人的现实与自己的现实的差距之时,失落愤恨羞耻的情绪便如溃堤之洪水袭来,席卷一切。每一次对比都像一次用力挥下的锄头,把那条与生俱来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挖得更加清晰显眼。比更加深重的绝望是,将这一切向外界传达,却无法被理解,或许根本就不会被听到,呼喊者成了会发声的哑巴。隐忍挣扎或者仓皇逃离,无论哪个都不是良方妙法,但已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In车邻邻2018-06-21 19:58:31
这么久之前的一部电影,社会的矛盾从来都是存在的
只抓住6个2014-07-06 18:44:49
四星半。瑞典的新现实主义,艰难困苦自然是主调,但比意大利人的情感因素更多一点。没有一丝煽情,但却绝对悲伤。故事中的爸爸最后去做了三明治人,跟侯孝贤的《儿子的大玩偶》一样。
余弦不闲2025-01-03 00:41:18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shame. 波·维德伯格与托米·伯格伦真的是瑞典最被低估的导演&演员搭档。
大叡山2024-07-30 15:28:26
儘管Widerberg選擇了底下層憤懣知識青年這一視角,但影片中「難產般的個體化過程」之表達實則與其所批判的伯格曼的垂直電影——形上電影(Metaphysical films)——殊途同歸。只是由言語(Logos)進入或由現實進入的進路差異。本片中出身貧微的男青年之怖慄(Angst)與其明喻般的離家(Unheimlich),實則與伯格曼鏡中各個角色所遭遇的忽至的怖慄並無本質區別——譬如《猶在鏡中》的女主角與《在小醜面前》的男主角。在死的壓迫下,存有終究會面對自身存在(可能性),並且驟然發覺自己是絕對孤獨而無所依憑的,如此,他/她進而從「人人」中逃離開來向前步進、完成個體化。而因其已自「人人」中逃離,其存在結構也就由水平轉向為了垂直。
7级残废2015-06-09 21:52:09
此片有太多解读性 儿子的梦想却受制于自己的出生 他无法像主流人士那样生活 而在他看来这是因为父母的卑贱和生活的环境 所以他要逃离 想要进入他梦想的生活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父亲的懦弱和母亲的卑微让他绝望 父母的相互埋怨很讽刺 眼中永远都是对方的错 最后的离开不分对错 只是选择而已
固埃2020-02-25 22:50:34
这是非常典型的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电影。
苍山古井空对月2023-09-01 12:58:13
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四平八稳。彷徨而找不到方向,呐喊而得不到重视,发炎却被当作肚子痛,酗酒且自怨自艾的父亲,种种困境交织起来,推动了逃离的决心,哪怕丢下怀孕的女友。
发条鹅2017-06-29 15:36:37
钻进生活的镜头就像一只隐形的手,狠厉地扣住记忆的死穴,把你一举拿下,丝毫不留挣脱之余地。生活,就是父亲的烟草和母亲的泪水交织而成的死牢。
雅各布小姐2021-06-03 21:04:42
7.5/10.第一部维德伯格。大概算作是一部经受过地域偏移后的新现实电影,但却是仅做出一味地挪用与移植而没有产生太多创新,最主要的是没有很好利用起不同国度的个性进行区分,也正因新现实遗志的影响过分庞大,从而直观感受到的总会是单调的效仿或临摹。以及藏在松散自然的叙述之下的,仍旧没有跳脱出那类被剥离掉戏剧性也同时抹除掉一切未来希望的开放式文本。
乌鸦住宅区豆瓣热评
电个爆炸头2019-05-15 18:26:08
如果是现实,那就是这部《乌鸦住宅区》;如果是幻想,那就是《说谎者比利》;如果处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就是《鬼火》。三部电影都描述了精神困厄的状态,人们无法动弹。是怎样一个环境?--“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的是动物,或者音乐,文学,各种话题,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我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一切事物,不过根本没人在乎,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究竟又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而你又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值得在乎吗?这样生活着,我的痛苦究竟要流向何处呢?我的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思考,离开自己。”
欢乐分裂2018-11-15 20:41:19
阶级固化使得身处底层的人无论怎样扑腾都难以改变命运轨迹,上一代的无力抗争宿命般地再次降临到后辈,在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一家人,短暂的欢笑也浸润着苦涩,梦想更接近于一个笑话;而窗外喧嚣的政治口号充满讽刺意味,逃离成为唯一抉择,然而逃离之后呢,生活依旧是个无底洞。光影冷峻,明暗对比强烈。
火山边缘2011-06-14 04:12:54
扑面而来的感觉,你们呼出的空气就打在我的脸上。我知道我们有相同的苦难和同样不与人说的怨言,连最后的逃离都是相似的
鬼腳七2013-08-23 21:07:15
中段很漂亮,后面有点拖了,理想和生活冲突不断,家庭和现实的压抑让安德斯无力还击,最后还有若有若无的政治背景。三星半。
Kaito2023-09-09 23:57:48
单看也许没那么大感触,除了在一系列日常里突然某一刻毫无征兆地融入了大事件里(纳粹上台)这个点;但和导演后面的《今生今世》联系起来,就感觉到了很多的七年之痒,最想去的林子也是最后的牺牲之地,有想去看马戏团的女人,也有从里面逃离的,一些似曾相识的主观性视角,以及再提莫儿扎特……同一班演员的延续性也挺有意思。
切2011-09-01 20:45:42
优秀的电影总能提供多种评论切口~父亲的角色演的相当出色,他的发型很像贝多芬....
合纥2011-02-13 19:53:40
博·温德博格的现实主力力作,冷峻、苦闷中又有一丝向上。
吹牛伯爵2023-11-18 21:57:16
#瑞典新电影# 我们能感到摄影机在进行分析吗?这就是维德伯格在古典现实主义表象之下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摄影机从不尝试剖析任何人,从不评判任何事件,尤其是在科尔西勒之死的段落中,其余的孩童仿若是脱离静态秩序的弹珠一般四散开来,又瞬时被救护车所捕获而紧紧跟随其后。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著名的一处调度(“皮娜之死”)也于此处重现,然而维德伯格却摒弃了创造戏剧的可能(戏剧”其实仍旧存在在现代电影中),以近乎决绝的态度将死亡隔绝在观者的视线之外,隐藏躯体,隐没目光。 如果与《阿达伦31》并列对照,二者几乎可以构成二战前瑞典无产阶级社会的一体两面,一个是处于工运边缘的社群,一个是直接卷入工运的家庭,但维德伯格始终在结尾要求某种“振作”,对“下沉”的语气则永远是责备的。 2023.11.18
LoudCrazyHeart2018-10-27 23:04:37
以此为耻的年轻人和习惯耻辱的上一代,是距离是诀别。2023-10-11重看。看到这一切不可改变的现状,安德斯决定要走出去。
Persona2021-08-07 22:26:00
太苦涩无力了,一小时左右他爸说我发明过潜水钟的固定镜头和他出来和女友倾诉那段的明暗光影特好,“这儿有呐喊,但这呐喊声仍是含糊不清的。含糊不清就是你叫得很大声,以至于没人能听见。”
巾城2024-06-08 20:34:36
北欧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地区,但那个地方的导演似乎都很关注中下阶层。本片的一些近乎对白与独白间的台词很难不让人想起伯格曼,但这些独白显得太多太长,有时也太直白了。故事还是不错的。
KAPO2021-01-16 23:52:17
感觉Armie Hammer长得颇得ThommyBerggren精髓
今夜2023-05-09 15:50:20
有点幼稚,把一个小事情放到了大时代,可是小事情和大时代又没有什么关系。属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家庭矛盾、阶级的壁垒和战争背景不能说毫无关系吧,就是聊胜于无,力度上还不如《大象席地而坐》,没有把个体的无助同社会联系起来。也可能肚子疼流行病、选举是瑞典当年的大事件也未可知。总之导演有点一厢情愿的强推。别的国家的人可能看的是一头雾水。
漩涡之外2023-08-27 21:05:06
三星半。贫困家庭几乎没有向上走的途径,底层人的痛楚挣扎,在生活困境的黏腻包裹里只会成为沉寂的垃圾。安德斯的锋芒和理想,难以突破家庭成员之间不幸拧巴关系的窒息,每个人都在枷锁里下沉,互不理解,无法得到精神滋养。非常理解最后安德斯的“出走”,改变不了乌鸦区,只能远离。
气急败坏女疯子2014-07-19 12:56:51
男主角是一个工人,和父母住在一个穷人聚集的街区。他喜欢写作,他的爸爸是个自私的酒鬼,把他妈妈辛辛苦苦赚的钱挥霍一空,还总做有钱人的白日梦,自己却游手好闲,干不得累活。他的妈妈好可怜,给别人擦楼梯,回家还要伺候这两位游手好闲又大男子主义的爷俩儿,妈妈不像是妈妈,而像女仆
阳光普照2017-10-03 12:55:00
好老的一部电影,老到没有闪光的地方。
韩的西姆拉2022-01-08 14:45:49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的是动物,或者音乐,文学,各种话题,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我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一切事物,不过根本没人在乎,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究竟又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而你又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值得在乎吗?这样生活着,我的痛苦究竟要流向何处呢?我的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思考,离开自己。
Tutu2021-07-03 18:57:01
无能的父亲,隐忍的母亲,不甘平庸的儿子,一个底层家庭的真实写照,逃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蜜獾2024-05-01 19:09:19
我们总是对不切实际的父权抱有幻想,却无时无刻不在啃食着卑贱却伟大的母亲的血肉,越看越愤怒。
spondee2012-08-26 17:50:10
3.5。你可以離鄉打拼,也可以別讓女人懷孕。(雖然Bo Widerberg是反伯格曼的,但是伯格曼的壞女孩莫妮卡和Bo Widerberg的這個憤青浪子,可以互相參照。)
KONEC2010-12-28 23:10:10
推荐者:罗米(9/10):伯格曼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Comel2015-10-19 22:27:35
几个段落浑然天成,街区的烦闷溢于屏幕
黑稻子2010-10-11 17:36:08
爸爸酗酒,妈妈是清洁工,我在写作,可我只知道西科塞斯电影里的妓女和这操蛋的小区,我决定离开这里。我们三个都有美好的未来。
daffie2011-05-21 16:08:16
既然野心勃勃不甘平庸,就不能自律点~真看不出来他比他爹好在那里,仗着自己青春,所以叫残酷的青春。p
文吉2024-02-04 19:34:41
我强烈觉得大体故事放在咱们大中国来拍的话应该会挺好滴
麻麻睇2017-03-04 21:59:40
人生就是条起伏线,很多时候逃离只是个念头,难以成行。导演的御用主演够帅气,然毕竟涉世未深。
ofelia112018-11-13 20:30:31
英格玛·伯格曼喜欢的瑞典电影,有趣的是,片中的儿子说起斯德哥尔摩的失意之旅,为自己的家庭不是伯格曼的类型感到痛苦。电影的节奏略慢,63年的电影拍得是36年一家,度过30分钟之后伴随儿子的作家梦开始好看起来,被困住的生活,受束缚的人物,母亲说了许多至理名言,丈夫靠不住,儿子步后尘,身为女仆,只有她是把责任负起来的人。
奥利2018-11-19 23:22:05
维德伯格对人物关系的关注与刻画其实本质上与他批评的伯格曼是相通的,虽表现质地不同但同样真实可触。
Clyde2014-08-14 10:27:31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和法国新浪潮的类似影片一样,击中了我。电影的好坏爱恨,与个人的经验密切相关。一个小镇青年的苦闷往事,如此而已,但对于同样来自小镇的我,他的压抑、抓狂、欲望、幻想甚至无所事事,我都是如此的熟悉。此外,我总觉得男主角的气质像极卡夫卡。
猫的天空之城2016-05-16 11:09:48
实在是很枯燥的电影 完全没有之前婴儿车来得好看
查无此人2009-10-02 01:53:53
很多人缺少安德斯冲破旧有的勇气,可是冲破之后呢?这一切难道都是父母的错吗?社会没责任?
Morning2021-05-31 23:44:22
我连着看了两遍,完全沦陷在男主角迷人的表演之中,他很有意思,有很多不规矩的小表情,很多时候你都会觉得他在镜头前面任性的表演,但是他就是这个能够让我代入情感的人,电影里有一句对白,大声呐喊却没有人听见你说话,这样的抒发自我的做作的同时又在一个包裹的状态中,其实是很难演的,但他就是轻巧的,像没事一样的演了出来,这个电影现实,他身边的人物也写实,但基于他,如同电影寻找到一束火爆,照亮故事的深刻的肌理。
没有昵称2024-11-03 10:29:43
瑞典电影也可以有具体的而不是形而上的绝望,可以靠真实而不是靠思辨来感人——维德伯格达到了反伯格曼的目标!看的过程中掉了好几次眼泪(可怜的妈妈伺候一个酒鬼混蛋爹,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孩子最后却出走了;混蛋爹自知酒精成瘾已经没救,说自己发明了“潜水钟罩”,在里面不断往下沉;男主一腔写作热情最终无人赏识,渴望爸爸振作但爸爸已经没救,鼓励妈妈去投票结果妈妈投了纳粹…),还有些地方来不及掉眼泪就过去了(街区一个小孩病了,救护车把他带走,第二天知道他死了,就没了,就这么死了;街区的疯老头最后突然拿出锯子把他之前会去拥抱的老树从树根处锯断,围观的别的老头无动于衷…)。演员非常可靠(父亲大段讲起有钱人生活品味的段落简直太神了…),镜头相当克制。据说是瑞典影评人评的最重要的瑞典电影之一,配得上!
戴忠礼2022-10-05 17:24:17
热爱生活实在太简单了,只要拥有对于美好前景的幻想和一丝能够朝着这个幻想靠近的迹像。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憧憬无法覆盖身边具体的千百次捉襟见肘与应接不暇,甚至在意识到心中理想与自身现实的差距,也许只是别人的现实与自己的现实的差距之时,失落愤恨羞耻的情绪便如溃堤之洪水袭来,席卷一切。每一次对比都像一次用力挥下的锄头,把那条与生俱来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挖得更加清晰显眼。比更加深重的绝望是,将这一切向外界传达,却无法被理解,或许根本就不会被听到,呼喊者成了会发声的哑巴。隐忍挣扎或者仓皇逃离,无论哪个都不是良方妙法,但已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In车邻邻2018-06-21 19:58:31
这么久之前的一部电影,社会的矛盾从来都是存在的
只抓住6个2014-07-06 18:44:49
四星半。瑞典的新现实主义,艰难困苦自然是主调,但比意大利人的情感因素更多一点。没有一丝煽情,但却绝对悲伤。故事中的爸爸最后去做了三明治人,跟侯孝贤的《儿子的大玩偶》一样。
余弦不闲2025-01-03 00:41:18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shame. 波·维德伯格与托米·伯格伦真的是瑞典最被低估的导演&演员搭档。
大叡山2024-07-30 15:28:26
儘管Widerberg選擇了底下層憤懣知識青年這一視角,但影片中「難產般的個體化過程」之表達實則與其所批判的伯格曼的垂直電影——形上電影(Metaphysical films)——殊途同歸。只是由言語(Logos)進入或由現實進入的進路差異。本片中出身貧微的男青年之怖慄(Angst)與其明喻般的離家(Unheimlich),實則與伯格曼鏡中各個角色所遭遇的忽至的怖慄並無本質區別——譬如《猶在鏡中》的女主角與《在小醜面前》的男主角。在死的壓迫下,存有終究會面對自身存在(可能性),並且驟然發覺自己是絕對孤獨而無所依憑的,如此,他/她進而從「人人」中逃離開來向前步進、完成個體化。而因其已自「人人」中逃離,其存在結構也就由水平轉向為了垂直。
7级残废2015-06-09 21:52:09
此片有太多解读性 儿子的梦想却受制于自己的出生 他无法像主流人士那样生活 而在他看来这是因为父母的卑贱和生活的环境 所以他要逃离 想要进入他梦想的生活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父亲的懦弱和母亲的卑微让他绝望 父母的相互埋怨很讽刺 眼中永远都是对方的错 最后的离开不分对错 只是选择而已
固埃2020-02-25 22:50:34
这是非常典型的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电影。
苍山古井空对月2023-09-01 12:58:13
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四平八稳。彷徨而找不到方向,呐喊而得不到重视,发炎却被当作肚子痛,酗酒且自怨自艾的父亲,种种困境交织起来,推动了逃离的决心,哪怕丢下怀孕的女友。
发条鹅2017-06-29 15:36:37
钻进生活的镜头就像一只隐形的手,狠厉地扣住记忆的死穴,把你一举拿下,丝毫不留挣脱之余地。生活,就是父亲的烟草和母亲的泪水交织而成的死牢。
雅各布小姐2021-06-03 21:04:42
7.5/10.第一部维德伯格。大概算作是一部经受过地域偏移后的新现实电影,但却是仅做出一味地挪用与移植而没有产生太多创新,最主要的是没有很好利用起不同国度的个性进行区分,也正因新现实遗志的影响过分庞大,从而直观感受到的总会是单调的效仿或临摹。以及藏在松散自然的叙述之下的,仍旧没有跳脱出那类被剥离掉戏剧性也同时抹除掉一切未来希望的开放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