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司机2022-08-10 11:22:36
“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多么厉害的一句话,照料者所有的劳动和不忿便不值一提了。“就是作的”,中国真的好反人性。其实电影好的是没有自以为是,没有替黑女孩说些漂亮正确的话。诉求就很简单,说好的去巴黎,我却到了厨房。
幽灵不会哭2017-09-13 09:38:56
塞姆班对独立运动后的非洲有着敏锐的洞察,名义上独立却无法带来精神上的自由,黑女孩来到法国后的命运,从美丽的脸颊到空洞的眼神,无不解释殖民主义的罪恶,但独立者却没有带给人民幸福,影片最后达喀尔人的眼神充满愤怒又强忍着泪水,在面具之下我们更加需要去面对真实的自己,身份的认同之路仍遥远
阿蕭2015-04-16 02:30:42
故事本身比起講故事的手法真是太不能打動人了
鬼腳七2020-08-13 14:18:54
非洲电影一大步,虽然实话实讲也不是特别行。面具/失语/想象中的故乡/拒绝围裙和金钱,概念都有,就是太僵硬了。
祝老六2022-08-14 19:59:33
为啥这个男主人看起来能稍微脾气好一些呢,因为仆人罢工,还有女主人干活。女主人抱怨没人做咖啡,男主人全不care继续看报,没过一会女主人就自学成才,把咖啡端了上来
失意的孩子2021-10-30 20:59:26
7.6 黑色的皮肤和白色的墙壁。表达得十分清楚,或许说得太多了,又或许,还应该有沃洛夫语。
冰山的阴影2018-03-07 11:51:46
感谢@米粒 大神翻译的字幕。非洲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片作品,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由非洲本土视角阐释的作品:对殖民者从身到心的剥削的控诉。面具作为题眼蛮生硬的。
内陆飞鱼2018-05-02 23:11:25
有点作的女佣,懒散牢骚满腹,有点作的女主人,懒撒颐指气使,拍得很小资,摄影很美。矫情了,这样的工作在第三世界并不算辛苦,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作。
solo2023-10-04 18:08:54
佣和奴是两种不同的身分,雇主以奴的方式对佣,黑女孩对于法国的印象就是一个黑洞。评论区还有说黑女孩作,中国有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真是为奴习惯了。没有人永远跪着,也没有人应当一直站着。
TWY2020-07-04 11:41:44
影像所看到的现实显然只有被压迫的世界,因此那些独白与自问自答成为了她唯一的解脱途径,也无疑直指langue的牢笼——讽刺的是这必须是一部法语片。
大葱杆君2022-08-21 14:50:08
有点难以共情的同时也在思考我是不是已经被驯化了()生活确实是不该走向「有用」「对别人有价值」的吧。
Bing2021-10-21 06:16:15
因为完全没有殖民文化背景,所以更难产生共情。而且我觉得女主人的形象实在过于单薄,整的和苏联电影里的资本家一样。拍以意识形态输出为目的的片子,文本最好还是复杂一点,不然感觉真的太生硬了。感觉CC收录的理由是要添加点文化多样性,不过摄影水平确实不错,在经过画质修复后至少看的很舒服
介意2018-11-09 10:54:58
#852|@maison française. 20230914@HQ. Somehow echoing I AM CUBA, but taking the bourgeoisie to task in an even more straightforward manner. The copy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color to black and white would work even better.
叉2020-05-08 08:04:39
20200507 公认的非洲第一部故事长片,有很多镜头素材取自于Sembene自己去南法的航程。殖民语境下的“下女”故事,主题,叙事都非常直接,把视线放在家庭之中,凸显的是无处不在的“domestic slavery”。与60年代种种互文随处可见,Diouana随身携带的面具是对雷乃《雕像也会死亡》的一个互文,也指涉着法农《黑皮肤白面具》的论述,男主人协助不会读写的女仆回信,像是对“他们不能表达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达”的一个具体实践。艺术上并无过多可陈之处,比较有趣的一幕是女仆和女主人抢面具时,那个旋转的镜头显然是来自费里尼的启发。
Reichenbach442018-11-01 03:31:32
7.3 影片受新现实主义影响蛮大的,还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在里面。可是影片独白太多导致片子太直白,虽说戈达尔的片子文本量也大,但好歹能让人思考思考,这片子就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了。结尾很有力道,但是有些刻意,个人不是很喜欢。
swordfish2018-10-23 13:40:15
最后的悲剧当然关乎当时历史环境下黑人被奴役的集体命运,或者还有个人追求和现实之间的极端不对等,但最致命的还有女主角自我沉溺,自命不凡,尊严至上的性格。我觉得最后这点导演的暗示还是挺多的。(3.5)
菠萝2022-08-14 20:04:15
妹妹,我们不是谁的奴隶,是生活的奴隶啊(割喉了断也是真的惨烈
多次元咸鱼2022-08-14 20:34:51
怪怪的体验。一开始看到内心独白还质疑导演怎么留有默片的意识,后面发现是贯穿始终的。颇有种新浪潮和新现实双管齐下的味道。面具作为主要线索在女孩离去时才开始显影,它不仅仅是一个礼物,更是一种凸显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具。结尾处孩子带着它,差点儿无意识地再次步入了殖民主义的陷阱,最终幸而摘下了面具,又直视镜头陷入迷茫。
。2022-08-14 20:01:45
永久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异误解。既可作控诉殖民主义的解读,亦可作耽溺于反殖民叙事顾影自怜而致的自我毁灭。
tONy顺仔2023-02-06 23:02:53
7.2(3⃣️),直接的独白表达,以一种纤弱的姿态去体现对于黑人的剥削和奴役。剧作相当简单,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的悲剧色彩覆盖上黑人女孩的悲惨命运,从期待与幻想到意识到自己深陷牢笼中,最后以结束生命来作为抗争,实在令人唏嘘
ibelieve2022-08-14 20:07:56
#12thBJIFF . 很高兴能在1966年的电影里看到黑人女孩的自我意识觉醒。黑女孩躺在浴缸里用生命换来自由,下一镜就是躺在沙滩上日光浴的法国人们,连新闻也是报纸上不起眼的一小块。很残酷。
幻化昨日的世界2018-10-01 01:30:23
女主人确实有她自己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女佣,一直在抱怨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确实很没理由。自杀的结局也是匪夷所思。
黑特-0072022-08-14 20:40:54
【2022北影节】3.5星,倒觉得更适合作为工人阶级反剥削作品。最大问题是女孩明明不会说法语,却用法语表达她的心理活动和与家乡人的对话——应该是为了保国际市场,但让观者十分困惑
mecca2017-03-03 14:30:49
7. à france! à france! 城乡 黑白 男女 母女 宗主殖民 叙事双套 dernière masque dernière honte 非洲音乐 highlight (第二弹塞姆班 #Ousmane Sembene#
Dumakaris2022-08-20 14:24:43
今天和好朋友在北京电影节万达影院看了,生病一年多以来看的第一部电影,值得纪念。电影的象征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摩托喇嘛2022-08-14 20:59:10
故事简单而面相丰富。后殖民时代,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性别议题都有,每个地方都伸出一根线头拉成死结。困于家庭的女性,困于异乡的黑女孩,困于雇佣关系的自然人,困于政治自由却无法融入现代世界的非洲青年。所有人都只有虚假的改善,内部则是真实的无力。面具和钞票是两个终点,但它们彼此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彼此代换。这个距离远到都不会构成危险,近一点没准就是《冷酷祭典》了。。。
sister rat2022-08-14 20:24:38
明的反思殖民主义,暗的像在讽刺女人的崇洋媚外和歇斯底里,没男的什么事儿,how convenient.
宫唯明2022-07-29 23:59:26
作为非洲第一部长篇电影,其完成度非常高,看似情节简单,实际很有内涵。塞内加尔是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而女主和法国家庭,以及女主独处法国的一系列举动也是巧妙暗示着塞内加尔与法国的关系。虽然故事是悲剧基调,但仍然存留着希望,脱离法国控制的塞内加尔前路究竟如何,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自己选择了
Pincent2022-08-17 00:16:39
78/100 法国特性(也体现在散点的电影风格上)与殖民色彩。面具作为既神秘又区隔的符号。简洁的宣言。身体的姿态和节奏很重要。
3102023-09-28 06:33:13
看到热评“这样的工作在第三世界并不算辛苦 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作” 这居然是一个写过书的大号得出的结论 行吧好震撼
451½°F™2021-02-01 20:32:22
黑人群体作为「独立人」的自我意识与价值感受,一方面受到白人群体(在白人大陆)的歧视、压迫,另一方面却又渴望以一种「有价值」的「物品」功能存在获得白人的认同,电影意义在于当时阐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客观,当然电影风格也算炉火纯青的新浪潮。
圆首的秘书2022-08-14 23:56:35
象征意味固然是浓厚的,但对一个个体而言,这点事儿自杀仍不具有太大说服力。
持人的摄影机2022-06-12 12:25:29
8.3/10。黑女孩远赴法国在一个家庭当保姆期间过着如同现代奴隶般被囚禁被俯视的生活,最终她在压抑中走向自杀。影片的摄影美术是高水平的,很美很有质感且表意有力,但作为传统故事片,角色的情感因故事展开不充分而有点停留在了「令人信服的概念」,没完全转化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情绪」,扣0.5。
雕刻时光2022-08-15 19:26:59
第12届北影节第15部。60年代反抗雇主的非洲女孩,一场自我臆想的悲剧。
谷崎润一狗2020-03-12 23:51:31
在那个时代拍出黑人女性电影是牛逼、但现在看来却有点顾影自怜了。就好像你给火车进站打5星一样,火车二进站三进站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蓝色幻想星球2023-04-12 20:18:28
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尤其最后一段面具,墨镜真妙。
字母君2021-04-01 02:52:57
心理独白和民族乐器让西方主流电影中的他者——非洲、塞内加尔、黑人、女性、劳动人民——成为叙事主体。受左岸派的影响很明显。
谋2022-09-24 19:03:43
#Cine Lumiere# #Classics# 殖民,物化,隐喻,父权并行,短短不到1小时却足以把故事说的清清楚楚了。片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失语”状态下的女主在片中的台词是非常少的,这种状态直至结尾的爆发,也让这我在这黑白电影中看到那鲜红。电影的镜头也极其克制与冷酷,大量的手持和摇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被凝视感,让观众可以以被压迫者的角度感受这个故事。非常喜欢高潮部分的处理,带有极强的象征性,当所有的一切化作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就让观众与事件产生了极大的距离感,这似乎就是作者的表达,一条生命在殖民者看来就是那报纸的一则新闻,亦或者是那可以令自己“降低罪恶感”的赔偿金。
杨小槑2022-08-14 20:01:38
#BIFF12# 又是一个电影史的时刻,非洲电影领军人首作。麻雀虽小,意涵不少,非洲黑人电影在60s的大胆开端。影片以一种近似流亡异国的生活苦楚,通过对心理状态的写实描绘,展开人物对他乡与故乡的想象化理解。影片在剧作上,直截了当的涉及到了戏剧冲突的三个层面,并以简短的情节、有限的调度空间,裹挟出相当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可供探讨的空间有很多,身份认同缺失,殖民被殖民关系,民族意识形态差异等等。|回到影片本身,导演无意塑造任何正方反方,悲剧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双方因各自意识形态的合理和片面,而形成都有为自己合理辩护的理由。主人公女孩,作为一个责任观念相对薄弱,且无视阶级、拮据生活存在的理想主义者,那她的自杀似乎也没什么问题。900
邝子约2022-08-15 12:44:54
女主人认为小恩小惠能够带来“勤劳”和“感恩”,男主人则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麻烦,黑女孩用生命的代价揭开了自由的假象。
生意.2023-06-27 10:38:13
剧情其实不需要字幕就能看懂,因为我看的版本字幕和画面是不同步的。。。
有心打扰2022-12-03 22:38:27
西方/白人带给非洲人的失望和巨大落差感;黑人宁愿死亡,也不愿失去自由的决心;黑人劳动人民自主反抗意识的觉醒。
sirius_flower2021-06-10 13:36:07
很多人对塞姆班评价很高让我比较迷惑 虽然我能体会他对塞内加尔人的温柔化处理 把白人眼里的下等贱人拍得格外优雅且充满自尊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电影内在的走向 毋宁说塞姆班的片子是拍给白人观众看的 他所对话的是都会法兰西对非洲的定式与偏见 他的电影在反转一种人的再现 在做一种话语上的回应,但归根结底是十分被动甚至与白人话语形成呼应的 这既是时代的无奈也是塞姆班过于靠近白人思维的结果。同样是法国梦碎的主题 在表现和思考上都远不如70后的非洲导演,手持镜头的使用(包括其中几个POV的风格化视角)并没有落到实在的情绪与表意中 而更多地只是技巧。片子最有趣的地方是结尾男老板带着钱和面具回到女主老家村子,被母亲拒收,一个小男孩拿起面具尾随着他,在当地风情的音乐节奏中老板惊恐逃离留下小男孩去下面具的微笑意味深长
HAL2022-08-15 19:03:04
故事一般般,有点直白,而且缺乏说服力,结尾挺有感觉的。整体有点新浪潮的feel
绯红少年2023-01-11 01:23:30
凯莉·莱卡特的影史十佳,结构之作,化冗为简,布列松遗风,铺满的塞内加尔民族音乐。
黑女孩豆瓣热评
亚当司机2022-08-10 11:22:36
“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多么厉害的一句话,照料者所有的劳动和不忿便不值一提了。“就是作的”,中国真的好反人性。其实电影好的是没有自以为是,没有替黑女孩说些漂亮正确的话。诉求就很简单,说好的去巴黎,我却到了厨房。
幽灵不会哭2017-09-13 09:38:56
塞姆班对独立运动后的非洲有着敏锐的洞察,名义上独立却无法带来精神上的自由,黑女孩来到法国后的命运,从美丽的脸颊到空洞的眼神,无不解释殖民主义的罪恶,但独立者却没有带给人民幸福,影片最后达喀尔人的眼神充满愤怒又强忍着泪水,在面具之下我们更加需要去面对真实的自己,身份的认同之路仍遥远
阿蕭2015-04-16 02:30:42
故事本身比起講故事的手法真是太不能打動人了
鬼腳七2020-08-13 14:18:54
非洲电影一大步,虽然实话实讲也不是特别行。面具/失语/想象中的故乡/拒绝围裙和金钱,概念都有,就是太僵硬了。
祝老六2022-08-14 19:59:33
为啥这个男主人看起来能稍微脾气好一些呢,因为仆人罢工,还有女主人干活。女主人抱怨没人做咖啡,男主人全不care继续看报,没过一会女主人就自学成才,把咖啡端了上来
失意的孩子2021-10-30 20:59:26
7.6 黑色的皮肤和白色的墙壁。表达得十分清楚,或许说得太多了,又或许,还应该有沃洛夫语。
冰山的阴影2018-03-07 11:51:46
感谢@米粒 大神翻译的字幕。非洲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片作品,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由非洲本土视角阐释的作品:对殖民者从身到心的剥削的控诉。面具作为题眼蛮生硬的。
内陆飞鱼2018-05-02 23:11:25
有点作的女佣,懒散牢骚满腹,有点作的女主人,懒撒颐指气使,拍得很小资,摄影很美。矫情了,这样的工作在第三世界并不算辛苦,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作。
solo2023-10-04 18:08:54
佣和奴是两种不同的身分,雇主以奴的方式对佣,黑女孩对于法国的印象就是一个黑洞。评论区还有说黑女孩作,中国有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真是为奴习惯了。没有人永远跪着,也没有人应当一直站着。
TWY2020-07-04 11:41:44
影像所看到的现实显然只有被压迫的世界,因此那些独白与自问自答成为了她唯一的解脱途径,也无疑直指langue的牢笼——讽刺的是这必须是一部法语片。
大葱杆君2022-08-21 14:50:08
有点难以共情的同时也在思考我是不是已经被驯化了()生活确实是不该走向「有用」「对别人有价值」的吧。
Bing2021-10-21 06:16:15
因为完全没有殖民文化背景,所以更难产生共情。而且我觉得女主人的形象实在过于单薄,整的和苏联电影里的资本家一样。拍以意识形态输出为目的的片子,文本最好还是复杂一点,不然感觉真的太生硬了。感觉CC收录的理由是要添加点文化多样性,不过摄影水平确实不错,在经过画质修复后至少看的很舒服
介意2018-11-09 10:54:58
#852|@maison française. 20230914@HQ. Somehow echoing I AM CUBA, but taking the bourgeoisie to task in an even more straightforward manner. The copy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color to black and white would work even better.
叉2020-05-08 08:04:39
20200507 公认的非洲第一部故事长片,有很多镜头素材取自于Sembene自己去南法的航程。殖民语境下的“下女”故事,主题,叙事都非常直接,把视线放在家庭之中,凸显的是无处不在的“domestic slavery”。与60年代种种互文随处可见,Diouana随身携带的面具是对雷乃《雕像也会死亡》的一个互文,也指涉着法农《黑皮肤白面具》的论述,男主人协助不会读写的女仆回信,像是对“他们不能表达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达”的一个具体实践。艺术上并无过多可陈之处,比较有趣的一幕是女仆和女主人抢面具时,那个旋转的镜头显然是来自费里尼的启发。
Reichenbach442018-11-01 03:31:32
7.3 影片受新现实主义影响蛮大的,还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在里面。可是影片独白太多导致片子太直白,虽说戈达尔的片子文本量也大,但好歹能让人思考思考,这片子就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了。结尾很有力道,但是有些刻意,个人不是很喜欢。
swordfish2018-10-23 13:40:15
最后的悲剧当然关乎当时历史环境下黑人被奴役的集体命运,或者还有个人追求和现实之间的极端不对等,但最致命的还有女主角自我沉溺,自命不凡,尊严至上的性格。我觉得最后这点导演的暗示还是挺多的。(3.5)
菠萝2022-08-14 20:04:15
妹妹,我们不是谁的奴隶,是生活的奴隶啊(割喉了断也是真的惨烈
多次元咸鱼2022-08-14 20:34:51
怪怪的体验。一开始看到内心独白还质疑导演怎么留有默片的意识,后面发现是贯穿始终的。颇有种新浪潮和新现实双管齐下的味道。面具作为主要线索在女孩离去时才开始显影,它不仅仅是一个礼物,更是一种凸显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具。结尾处孩子带着它,差点儿无意识地再次步入了殖民主义的陷阱,最终幸而摘下了面具,又直视镜头陷入迷茫。
。2022-08-14 20:01:45
永久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异误解。既可作控诉殖民主义的解读,亦可作耽溺于反殖民叙事顾影自怜而致的自我毁灭。
tONy顺仔2023-02-06 23:02:53
7.2(3⃣️),直接的独白表达,以一种纤弱的姿态去体现对于黑人的剥削和奴役。剧作相当简单,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的悲剧色彩覆盖上黑人女孩的悲惨命运,从期待与幻想到意识到自己深陷牢笼中,最后以结束生命来作为抗争,实在令人唏嘘
ibelieve2022-08-14 20:07:56
#12thBJIFF . 很高兴能在1966年的电影里看到黑人女孩的自我意识觉醒。黑女孩躺在浴缸里用生命换来自由,下一镜就是躺在沙滩上日光浴的法国人们,连新闻也是报纸上不起眼的一小块。很残酷。
幻化昨日的世界2018-10-01 01:30:23
女主人确实有她自己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女佣,一直在抱怨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确实很没理由。自杀的结局也是匪夷所思。
黑特-0072022-08-14 20:40:54
【2022北影节】3.5星,倒觉得更适合作为工人阶级反剥削作品。最大问题是女孩明明不会说法语,却用法语表达她的心理活动和与家乡人的对话——应该是为了保国际市场,但让观者十分困惑
mecca2017-03-03 14:30:49
7. à france! à france! 城乡 黑白 男女 母女 宗主殖民 叙事双套 dernière masque dernière honte 非洲音乐 highlight (第二弹塞姆班 #Ousmane Sembene#
Dumakaris2022-08-20 14:24:43
今天和好朋友在北京电影节万达影院看了,生病一年多以来看的第一部电影,值得纪念。电影的象征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摩托喇嘛2022-08-14 20:59:10
故事简单而面相丰富。后殖民时代,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性别议题都有,每个地方都伸出一根线头拉成死结。困于家庭的女性,困于异乡的黑女孩,困于雇佣关系的自然人,困于政治自由却无法融入现代世界的非洲青年。所有人都只有虚假的改善,内部则是真实的无力。面具和钞票是两个终点,但它们彼此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彼此代换。这个距离远到都不会构成危险,近一点没准就是《冷酷祭典》了。。。
sister rat2022-08-14 20:24:38
明的反思殖民主义,暗的像在讽刺女人的崇洋媚外和歇斯底里,没男的什么事儿,how convenient.
宫唯明2022-07-29 23:59:26
作为非洲第一部长篇电影,其完成度非常高,看似情节简单,实际很有内涵。塞内加尔是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而女主和法国家庭,以及女主独处法国的一系列举动也是巧妙暗示着塞内加尔与法国的关系。虽然故事是悲剧基调,但仍然存留着希望,脱离法国控制的塞内加尔前路究竟如何,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自己选择了
Pincent2022-08-17 00:16:39
78/100 法国特性(也体现在散点的电影风格上)与殖民色彩。面具作为既神秘又区隔的符号。简洁的宣言。身体的姿态和节奏很重要。
3102023-09-28 06:33:13
看到热评“这样的工作在第三世界并不算辛苦 当下中国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作” 这居然是一个写过书的大号得出的结论 行吧好震撼
451½°F™2021-02-01 20:32:22
黑人群体作为「独立人」的自我意识与价值感受,一方面受到白人群体(在白人大陆)的歧视、压迫,另一方面却又渴望以一种「有价值」的「物品」功能存在获得白人的认同,电影意义在于当时阐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客观,当然电影风格也算炉火纯青的新浪潮。
圆首的秘书2022-08-14 23:56:35
象征意味固然是浓厚的,但对一个个体而言,这点事儿自杀仍不具有太大说服力。
持人的摄影机2022-06-12 12:25:29
8.3/10。黑女孩远赴法国在一个家庭当保姆期间过着如同现代奴隶般被囚禁被俯视的生活,最终她在压抑中走向自杀。影片的摄影美术是高水平的,很美很有质感且表意有力,但作为传统故事片,角色的情感因故事展开不充分而有点停留在了「令人信服的概念」,没完全转化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情绪」,扣0.5。
雕刻时光2022-08-15 19:26:59
第12届北影节第15部。60年代反抗雇主的非洲女孩,一场自我臆想的悲剧。
谷崎润一狗2020-03-12 23:51:31
在那个时代拍出黑人女性电影是牛逼、但现在看来却有点顾影自怜了。就好像你给火车进站打5星一样,火车二进站三进站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蓝色幻想星球2023-04-12 20:18:28
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尤其最后一段面具,墨镜真妙。
字母君2021-04-01 02:52:57
心理独白和民族乐器让西方主流电影中的他者——非洲、塞内加尔、黑人、女性、劳动人民——成为叙事主体。受左岸派的影响很明显。
谋2022-09-24 19:03:43
#Cine Lumiere# #Classics# 殖民,物化,隐喻,父权并行,短短不到1小时却足以把故事说的清清楚楚了。片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失语”状态下的女主在片中的台词是非常少的,这种状态直至结尾的爆发,也让这我在这黑白电影中看到那鲜红。电影的镜头也极其克制与冷酷,大量的手持和摇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被凝视感,让观众可以以被压迫者的角度感受这个故事。非常喜欢高潮部分的处理,带有极强的象征性,当所有的一切化作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就让观众与事件产生了极大的距离感,这似乎就是作者的表达,一条生命在殖民者看来就是那报纸的一则新闻,亦或者是那可以令自己“降低罪恶感”的赔偿金。
杨小槑2022-08-14 20:01:38
#BIFF12# 又是一个电影史的时刻,非洲电影领军人首作。麻雀虽小,意涵不少,非洲黑人电影在60s的大胆开端。影片以一种近似流亡异国的生活苦楚,通过对心理状态的写实描绘,展开人物对他乡与故乡的想象化理解。影片在剧作上,直截了当的涉及到了戏剧冲突的三个层面,并以简短的情节、有限的调度空间,裹挟出相当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可供探讨的空间有很多,身份认同缺失,殖民被殖民关系,民族意识形态差异等等。|回到影片本身,导演无意塑造任何正方反方,悲剧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双方因各自意识形态的合理和片面,而形成都有为自己合理辩护的理由。主人公女孩,作为一个责任观念相对薄弱,且无视阶级、拮据生活存在的理想主义者,那她的自杀似乎也没什么问题。900
邝子约2022-08-15 12:44:54
女主人认为小恩小惠能够带来“勤劳”和“感恩”,男主人则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麻烦,黑女孩用生命的代价揭开了自由的假象。
生意.2023-06-27 10:38:13
剧情其实不需要字幕就能看懂,因为我看的版本字幕和画面是不同步的。。。
有心打扰2022-12-03 22:38:27
西方/白人带给非洲人的失望和巨大落差感;黑人宁愿死亡,也不愿失去自由的决心;黑人劳动人民自主反抗意识的觉醒。
sirius_flower2021-06-10 13:36:07
很多人对塞姆班评价很高让我比较迷惑 虽然我能体会他对塞内加尔人的温柔化处理 把白人眼里的下等贱人拍得格外优雅且充满自尊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电影内在的走向 毋宁说塞姆班的片子是拍给白人观众看的 他所对话的是都会法兰西对非洲的定式与偏见 他的电影在反转一种人的再现 在做一种话语上的回应,但归根结底是十分被动甚至与白人话语形成呼应的 这既是时代的无奈也是塞姆班过于靠近白人思维的结果。同样是法国梦碎的主题 在表现和思考上都远不如70后的非洲导演,手持镜头的使用(包括其中几个POV的风格化视角)并没有落到实在的情绪与表意中 而更多地只是技巧。片子最有趣的地方是结尾男老板带着钱和面具回到女主老家村子,被母亲拒收,一个小男孩拿起面具尾随着他,在当地风情的音乐节奏中老板惊恐逃离留下小男孩去下面具的微笑意味深长
HAL2022-08-15 19:03:04
故事一般般,有点直白,而且缺乏说服力,结尾挺有感觉的。整体有点新浪潮的feel
绯红少年2023-01-11 01:23:30
凯莉·莱卡特的影史十佳,结构之作,化冗为简,布列松遗风,铺满的塞内加尔民族音乐。